刘邦灭秦平楚建大汉 功劳簿上萧何第一
《汉书·卷十六》载:“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大概列举那么几个排名,排名第一萧何,排名第二曹参,排名第三张敖,排名第四周勃,排名第樊哙。。。排名第二十一韩信。。。排名第四十七陈平。。。排名第六十二张良等等,这个排名不是小编自己排的,是刘邦自己排的,觉得不公平的可以去找刘邦聊聊。
第一的萧何就不说了,就凭他是刘邦的发小,为刘邦招揽了众多人才,如韩信就是萧何搞到手的,萧何就有资格第一了,现在来说说第二,排第二的是曹参,很多人都对曹参很陌生,甚至不如周勃、樊哙,更别说张良、陈平、韩信了,为何曹参能排第二?
首先,有一点很重要,曹参是沛人,没错,和萧何一样,是刘邦的最早起家的一批原始股东了,以前是在沛县当狱掾,就是管理监狱的,当时刘邦也是沛县泗水的亭长,都算是个不大的芝麻绿豆小官,虽然曹参只是一个芝麻绿豆小官,但是当时已经比较有名气了,萧何是曹参的上司(主吏),刘邦属押解犯人之官吏(亭长),为其下属。
曹参与汉高祖刘邦、萧何、樊哙皆为沛县人,但萧、曹二人已当上官吏,县中多有好名声,刘、樊二人之地位相当于地痞,在乡里父老眼中地位大有不同。不过萧何、曹参、夏侯婴等皆与刘邦交情深厚。
后期功劳排名,这几人都非常高,后来刘邦造反起事后,曹参就开始跟随刘邦,曹参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早起的曹参主要是统军打仗,毕竟当时刘邦手下能冲锋陷阵的有,但是能领兵打仗的太少;曹参率军进击胡陵、方与,攻打秦朝郡监的军队,大破敌兵。而后一路南征北战,平定三秦等等。
后来刘邦势大之后,有大批文臣武将来投,包括一代兵仙韩信等,此时刘邦地盘已经很大,更多的需要管理地方、治理地方之人,于是曹参又转型成为一介文臣,在公元205年,刘邦任命曹参代理左丞相,领兵进驻关中。
后来韩信做了齐王,领兵到了陈县,与汉王会合,共同打败了项羽,而曹参留下来平定齐国尚未降服的地方。
项羽已死,天下平定,公元前201年时,分封列侯的爵位。朝廷与诸侯剖符为凭,使被分封者的爵位世代相传而不断绝。把平阳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给曹参作为食邑,封号叫平阳侯,收回以前所封的食邑。
曹参的功绩: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公元前193年,到萧何临终前,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听到萧何去世消息后,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
曹参入朝成为相国,一切皆遵萧何之法而无所变更。并且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曹参继相三年病逝,汉史上与萧何齐名,“萧规曹随”一辞遂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在当初刘邦分封功臣之时,刘邦问谁能第一?众臣:“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可见曹参的功劳,是公认的,可是刘邦还是讲萧何捧为了第一,也导致了萧何和曹参稍有间隙,这也是刘邦希望看到的结果。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是关于曹参的传记。文中主要记述了曹参攻城野战之功和他的“清净无为”的治国思想及举动。司马迁对曹参的英勇善战和治国方略基本上是肯定的,认为曹参施行的政策,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也使他受到了天下人的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