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历史上被妖魔化 建设开拓之功被人忽视
日前,江苏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在一场讲座中,介绍了隋炀帝墓发掘和研究的最新成果。自2013年扬州曹庄隋炀帝墓被发现以来,考古人员共完成勘探面积109000平方米。隋炀帝墓里埋藏着什么奇珍异宝?价值几何?如何评价隋炀帝其人?带着疑惑,记者采访了束家平。
残存砖墓发现惊人
2013年3月,考古人员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带发现两座残存的隋末唐初砖室墓,墓葬规模不大,他们以为很快就能结束工作。然而,墓中出土的一套十三环金玉蹀躞带,令考古人员大为震惊。因为史书记载,南北朝至隋代,天子革带附十三环。随后出土的刻有“随(隋)故炀帝墓誌”的墓志和两颗男性牙齿证实,墓葬主人是隋炀帝。
隋炀帝墓是方形砖室墓,墓室旁另有一船形砖室墓,里面沉睡着隋炀帝的妻子萧皇后。两座墓葬都是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其中,隋炀帝墓的主墓室仅有3.92米长、3.84米宽,远远达不到帝王墓的规格。联想到他生前三征高句丽、开通大运河的好大喜功,隋炀帝死后的居所很是寒酸。束家平说,这种“寒酸感”与隋炀帝死因和多次迁移有关。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死后草草下葬,历经多次迁移,最后葬于曹庄。公元648年萧皇后病死与之合葬。
截至目前,隋炀帝墓和萧后墓一共清理出墓志、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400余件(套),其中萧皇后冠饰尤为引人注目——大小铜钗12件、额托1个、博鬓2个、花朵若干以及其他残片,饰件有水滴形、荷花形等多种造型。研究表明,萧皇后冠饰的制作工艺包括锤揲、掐丝、镶嵌、珠化、鎏金、抛光等,工艺繁复,精美绝伦。
考古价值填补空白
萧皇后冠饰交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进行实验室考古后,近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铜钗断裂处露出疑似棉花的填充物,经显微观察及红外光谱分析即是棉花。”束家平介绍,“SEM图像清晰显示,铜钗中棉的显微特征与现代棉一致,这在考古学上有重大意义。目前出土的唐代棉花极为罕见,萧后铜钗内棉花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
“出土的陪葬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对推动隋代历史的研究大有裨益。”束家平说。隋炀帝墓里出土的最重要陪葬品当属十三环金玉蹀躞带。它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而萧皇后墓里出土的16件成套编钟、20件编磬,则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编钟编磬实物。
在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束家平给记者展示了隋炀帝墓出土的4件鎏金铜铺首,兽面直径达26厘米。在以往的考古中,以建筑构件作为陪葬的并不多,历代皇帝更是少见,隋炀帝墓为何以建筑构件作为陪葬呢?束家平推测,隋炀帝在江都宫被逼缢死后草草下葬。后来,隋炀帝的旧部迁葬隋炀帝时,也拿不出像样的陪葬品,无奈之下,很可能把江都宫宫门上的门环拆下来,嵌于棺、椁或墓内木门上,权且作为隋炀帝的陪葬品。束家平说:“此前在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过类似的鎏金铜铺首,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江都宫的规模之浩大。”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千百年来,对于隋炀帝杨广的评价,一直存在极大争议。而在束家平看来,杨广的三个谥号是对其帝王生涯极好的概括。
唐高祖李渊赐杨广谥号“炀”,《周书·谥法》中记载:“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杨广弑君父、杀兄弟、逼姐妹,犯下不伦之罪。据唐史学者胡如雷估算:在隋炀帝即位后的八年内,他一共兴修了22项大的公共工程,平均每年征用400万人次的劳动力,这样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最终导致百姓起义,天下大乱。
自封“大夏王”的窦建德谥杨广为闵帝,“闵”字同“悯”和“愍”,有怜恤、哀伤之意。杨广第三次下扬州时,见天下大乱,无法挽回,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然而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积怨颇深。终于,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逼缢隋炀帝。萧皇后和宫人仓促中用床板做了一副棺材,偷偷将其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其后,杨广数次迁葬,一代帝王结局却如此悲惨。
皇泰主杨侗谥杨广为“明帝”,“明”指照临四方。杨广极富政治抱负,雄图大略,《资治通鉴》评价:“隋氏之盛,极于此矣。”他掘长堑、置关防、开驰道、筑长城、置粮仓,“三驾辽左”,开凿并沟通大运河……一项项工程背后是他锐意改革的大手笔和大气魄,也可说是利在千秋。
关于对隋炀帝的评价,扬州市双博馆名誉馆长、研究员顾风说,之所以在人们的固化印象中,隋炀帝是个反面教材,是因为隋以后的朝代出于政治需要,放大了隋炀帝所犯的错误,又因为一些艺术作品的介入,将他丑化、妖魔化。长期以来,隋炀帝的建设和开拓之功被人忽视。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的发现给人们重新认识隋炀帝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