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援疆干部”阿桂:清代伊犁屯田第一人
优秀“援疆干部”阿桂:清代伊犁屯田第一人
清廷统治新疆初期,由于此前大小部落间连年混战,伊犁人烟罕至,一片荒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清政府决定在此驻军,但是伊犁距内地千里之遥,又有戈壁荒漠阻隔,部队的吃饭穿衣如何解决?此时,刚刚以参赞大臣身份参加完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的阿桂向乾隆提出:派部分士兵,从南疆各地抽调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开荒屯田,自给自足。正为新疆驻军粮草犯愁的乾隆看到这份奏折,立刻批准阿桂大胆试点。
1760年春天,43岁的阿桂不顾春寒料峭,从阿克苏赶赴伊犁,带着战士和300户维吾尔族农民,在伊犁河南的海努克等地,一边开荒、一边修渠平整道路,还盖起了简陋的临时住宅。伊犁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其实非常适宜种庄稼,阿桂带领的屯田军民当年就获得了丰收,一下子解决了当地军民的吃饭问题。
乾隆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振奋,决定第二年继续扩大伊犁的屯田面积。从迪化(今乌鲁木齐)调来500名绿营兵,又从南疆招集800户维吾尔农民先后到达伊犁。阿桂把大家安排在伊犁河两岸,立即开始垦荒播种。1761年,屯田军民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
此后,屯田有功的阿桂两任伊犁将军,在总领全疆军政事务的同时,更是全力推进伊犁的屯田规模。除了继续从南疆各城迁移大批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屯田,清中央政府又从内地调来了2000名绿营兵到伊犁,后来内地的大批犯人也加入了屯田者的行列。此外,国家还为此专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关内失地农民到伊犁屯田垦荒。凡自愿来疆者,每家分配30亩地,免费种6年后,才给国家交“公粮”。士兵、囚犯家属,凡愿来伊犁屯田者,都可享受同等待遇。如此,让伊犁屯田大军很快变得浩浩荡荡。
在此期间,阿桂把迁移到伊犁定居的锡伯、索伦等族军民安置在查布察尔、霍尔果斯一带,一边戍边、一边屯田。这些八旗军民开垦出大片荒地,很快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阿桂的任期内,伊犁的屯田规模超越了汉唐,曾经野兽出没的伊犁河谷变成了良田万顷、人丁兴旺的塞外粮仓。屯田的事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当地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伊犁“如内地,数千里行旅晏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各族百姓安居乐业。伊犁一跃成了当时新疆政治、军事的中心。屯田的成功让伊犁有了守卫西北边疆的物质基础。清朝的新疆才有了稳定统一的局面。
阿桂出身满族贵族,晚年官至大学士,是乾隆时期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为了国家的稳定,他告别繁华的京城,长年驻守塞外边陲,屯田初期,他常常一腿泥一身土,在田间地头和将士百姓同呼吸、共甘苦,在新疆伊犁留下了可以载入史册的重要贡献。以今天的目光看,他绝对堪称一位敬业爱岗、勤政务实的优秀“援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