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除了芈八子还有谁?战国时期垂帘听政的太后

2016-12-01 11:14:4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后妃垂帘听政(或曰临朝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与后宫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曾多次出现过女主临朝称制的现象

后妃垂帘听政(或曰临朝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与后宫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曾多次出现过女主临朝称制的现象。她们手握国柄,执掌朝政,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太后临朝现象产生的背景一般是国君去世后,如果继位国君年纪幼小,可以由国君的母亲辅政。这种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但垂帘听政的制度却要到东晋时期才开始。著名的东晋崇德太后褚蒜子在位40年,先后4次临朝称制。褚太后上朝则开始使用帷帘——白纱帷帐,与群臣隔开(不是电视剧里的珠帘)。估计这是汉朝董仲舒之后儒家思想盛行有关吧。

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太后临朝有汉代吕后(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邓太后(东汉和帝皇后)以及唐代的武则天等。

仅宋朝时代有四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宋英宗的皇后,宋哲宗祖母)。另一个是南宋的杨太后(宋理宗之母)。还有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宋恭宗之祖母)。电视剧《杨家将》中多次提及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近代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临朝,众所周知,无需赘言了。

本文主要介绍战国时期的两位相当有影响力的临朝太后。

宣太后

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芈八子。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

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悼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宣太后可谓是历史上垂帘听政太后之鼻祖。

且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叙述了这一过程:

(公元前305年)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魏冉为将军,卫咸阳。是岁,庶长壮及大臣、诸公子谋作乱,魏冉诛之;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居于魏,王兄弟不善者,魏冉皆灭之。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说是四十一年的)间秦国国力进一步增强,疆域扩大,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她执政的消极影响也不少,最严重的就是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也愈益扩大。他们是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权专政,削弱了国君权力和中央集权,时人称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为“四贵”。四贵之家“富重于王室”,甚至“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宣太后当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政治昏暗,政令不一。

赵太后

这位赵太后,其实我们很早就接触到了关于她的故事。我们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阅读中有一篇《触龙说赵太后》(额,暴露年龄了么?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是否还有这篇文章)。当时读那篇文章,就能感觉到赵太后那种强势、果断的气质。且看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但她也不是顽固不化,能够兼听纳谏,明辨是非。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赵太后最终采纳了触龙的意见: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赵太后,即赵国国君赵惠文王之妻。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能够后世流芳,还因为她对朴素的“民本思想”的理解。

《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可以一窥赵威后的不凡之处。

背景知识是这样的: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于是赵威后回答:“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接下来,赵威后连续提了七个问题,句句围绕“民”字,委婉地批评了齐国治国失当。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赵太后此七问,鲜明地表达了她“民为邦本”、“为政在人”的思想意识,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进步思想。

附译文: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