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当属既是兵家英才又是文坛大家的一代枭雄!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曹操荡群雄,称雄海内。因为他,百万流民得到安居;因为他,君主不再奔走逃亡;因为他,多少文人墨客能够续写华章。他敢为人先,他移风易俗,他弘扬文化,他有大功于天下。
一、匡世雄才
曹操从小就愤世嫉俗,任侠好义,凡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虽顽劣,但孝顺父母,不贪财,被当时知识阶层的领袖桥玄认为是“济世安邦”之才,素以知人闻名的许子将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公元175年,二十岁的曹操被推荐为孝廉,开始了仕途之路。由于朝中有人,不久就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负责治安)。他严明法纪,制“五色棒”,很快就使当时首都洛阳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改观。
公元184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由于屡立战功,曹操被升迁为济南(今山东济南)相。在去济南的路上,曹操目睹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坚定了他“济世安民”的决心。到任之后,首先整顿吏制,对贪官污吏坚决打击,一口气奏免逮捕了八个县长,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接任;接着严厉打击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豪强地主;又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济南地区社会秩序很快安定,生产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公元188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都城洛阳,独揽大权,废立皇帝,随便杀人,实行恐怖统治,又纵兵抢掠,于是天下大乱。曹操痛恨董卓的残暴,不顾董卓的极力拉拢,逃回家乡,“散家财,合义兵”.以匡复天下为己任,积极组织参加了对董卓的讨伐战。
公元192年,经过多年打拼已经有了一定实力的曹操采用“挟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谋略,亲自到洛阳朝见这时连吃饭都成问题的皇帝,随即请汉献帝迁都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又兴办军屯、民屯,招抚流民,不仅解决了军队粮食物资的供给问题,而且使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还积极兴修水利、清查户籍、鼓励农桑,又颁布法令,降低税收,防止豪强兼并,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恢复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
为完成“匡复天下”的抱负,曹操求贤若渴,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打破世俗观念,敢为人先,不拘品行,唯才是举。又倾心结纳,礼遇有加,使他手下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奇人异士色彩缤纷。
与此同时,曹操不断秣马砺马,南征北战,陆续消灭了北方的各种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在南下统一的战争中,曹操虽然遭到孙权、刘备联军的顽强抗击,在赤壁(今湖北蒲忻县境,长江南岸)之战中惨败,但他力挽狂澜,很快稳定了局面。同时。加强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又着力经营北方经济,很快使控制区域的综合实力大为增强,为最终“三国一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有人劝他当皇帝时,他说:“我是为平定天下才出来做官的。假如没有我这个人,现在还不知有多少人趁乱自称帝王呢!我当了丞相,已经是最大的官了,早已超过我本来的愿望了。”“假如上天选中我,我只愿做周文王”。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临终前仍然不忘统一大业,在遗嘱中他写到:“天下还没有安定,没有恢复应有的秩序”,“要继续实行屯田,富国强兵”。
二、兵家英才
曹操一生戎马倥惚,为统一天下,经常四面出击,大小战阵经历无数,有许多都称得上经典之战。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公元200年,袁绍统帅大军十万进攻曹操,想一举消灭曹操的势力。当时曹操的全部力量只有两万正规军,另加些民兵。但曹操在战略上藐视敌手,在战术上采用正确的谋略,在官渡战前的白马(今河南滑县)之战中,声东击西,斩颜良、诛文丑,挫袁军锐气。接着在与袁绍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对峙后,曹操抓住了机遇,大胆采用谋士许枚的烧粮计,亲率步骑兵五千人,深入敌后,偷袭袁绍军的粮食、物资中心。当袁绍守将据营死守,而袁绍援兵将至的时候,曹操又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督率将士拼死一战,斩将烧粮,动摇了袁绍军心。袁绍还想趁机攻破曹操防线,结果又中曹军埋伏,袁军澳散,袁绍只带着十多个骑兵,逃回黄河以北。这一战,曹军大获全胜,歼敌七万多人,一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以身作则,治军有方。一次,在行军的路上,他骑的马受惊踩坏了路边的庄稼,按照预先规定的行军纪律,是要砍头的。曹操知道谁也不敢杀他,为了严肃军纪,不管真的假的,拔出佩剑就要自杀,吓得身边的文臣武将慌作一团。还是他的谋士郭嘉给了他一个合理而可行的台阶。郭嘉说:“孔圣人的《春秋》有‘法不加于薄’的说法,主公现在统帅大军,重任在肩,怎么能自杀呢?”曹操于是顺水推舟,断发代首,传令三军。古人断发是大逆不道的事,因为那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可想而知,这次行军对百姓是秋毫无犯了。曹操既取信于自己的将士,又赢得了民心,与当时动不动就骚扰百姓,或横征暴敛的其他割据势力相比,曹操能不成功吗?
曹操常常采取出人意表的方法来改变不利的局面。公元192年,曹操讨伐割据势力吕布,中计受伤,士气低落。曹操于是施展诈死计,诱使吕布来攻,一战使吕布损兵折将,大败而回,挽回了不利的局面。公元195年,曹操攻打割据势力张绣,为了兵行神速,抢得先机,曹军三天没有喝到水,士气低落到快要溃散的地步了。这时,曹操灵机一动,在马上指着前面说:“我以前来过这里,前面有一片梅林,我们加快行军,到了那里找不到水,也可以以梅止渴。”将士一听,口舌生津,烦渴消减,加快了行军速度。曹操一句话,解除了部队溃散的可能。曹操洞察入微,因势利导,机智过人,真是兵家的英才。
三、文坛大家
曹操小时候是个出了名的顽劣少年,尤其擅长恶作剧。但步入社会后,面对黑暗的现实,他预感到时代的变化,开始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始终“手不释卷”,“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特别是兵家著作必定通读,还节选精华,编成了一部《兵法接要》;又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感悟,把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缩编成十三篇,并进行了注解。称为《孙子略解》。
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历三十年坚持不懈,不仅成就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同时,也使他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曹操年轻时,就以“能明古学”著称。步入仕途后,还因通古学之精要,而被调到皇帝身边工作,为他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曹操一生博学多才,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擅长书法、围棋,通晓音乐歌舞,还对机械制造和工程技术略懂一二。特别是在文学上的造诣,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安文学的代表,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四言诗和散文,有许多名篇、名句脍炙人口。他的四言诗内涵丰富,气势雄浑,慷慨苍凉,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反映了他“忧国优民”的思想,表达了他“济世安民”的心愿,更表达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悲凉。他的散文结构简洁而不拘泥形式,表达明快而注重内涵,意到笔随,言简意赅。他用政治家的气度领导文坛,用才华横溢的作品引领文风,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傲视天下,怀肃清寰宇之志,有一统天下之心,金戈铁马,号角声声,多少英雄归附,多少豪杰向往。鲁迅评价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他“有大功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