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他是北京紫禁城里的第一个皇帝 马上天子朱棣

2016-11-30 12:25:1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他是北京紫禁城里的第一个皇帝,也是明代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是马上天子,精明强悍,开疆拓土。他因战功而立威名,用铁骑去夺帝位,他的一

他是北京紫禁城里第一个皇帝,也是明代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是马上天子,精明强悍,开疆拓土。他因战功而立威名,用铁骑去夺帝位,他的一生起于兵,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

一、精明强悍,足智多谋

公元1360年4月17日,朱棣呱呱坠地时,前线传来告急文书,父亲朱元璋来不及看上儿子一眼,便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到了1367年,战事初定,朱元璋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12月24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七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荫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一曰棣……”。这时朱棣已经七岁了,才和众兄弟一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棣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十一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但因年龄太小,并不到藩地赴任。又过了十年,他已成了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便率领护卫到北平任职,正式拱卫明朝的北大门。

1390年,朱棣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让他和晋王分别统帅兵马合击元朝残余势力乃儿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了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然后发兵进击。时值三月,忽下大雪,气温骤降。有人请求停止行军,暂避风雪,朱棣却认为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因此大军冒雪前进。当明朝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毫无准备,措手不及。

朱棣没有贸然进攻,而是派已经投降明朝的乃儿不花旧交观童前去劝降。乃儿不花知道自己不是明朝大军的对手,无法抵抗,只好前往朱棣军中请降。朱棣摆酒设宴,对他非常热情,令乃儿不花很感动,遂主动要求前去劝降另一股势力。就这样,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就兵不血刃地大获全胜。这次胜利,令朱棣声名鹊起,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完美亮相。

后来,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继承帝位。他不甘心当一个没有多少权力的挂名皇帝,开始着手削除朱元璋分封在各地的皇子(他的叔叔们)的实权,罗织罪名,废除了一些藩王的王号。朱棣为了自保。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联络了一些同盟者,以“清君侧”为名,于1399年7月起兵“靖难”。经过三年多的座战,大小百余仗,最终杀入南京,夺得皇帝的宝座。

朱棣登基后,感到对明王朝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蒙古。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三部: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对蒙古采用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归附,并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有赫赫战功。鞑靼部较强,朱棣有意联络瓦刺,与之抗衡。

1410年,朱棣命丘福率军十万征讨鞑靼,不意全军覆没,第二年的春天,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让太子留守南京,皇长孙留守北京。五月,发现了鞑靼部部首领本雅失里的位置。朱棣命将士每人自带二十日粮食,率轻骑疾驰。在成吉思汗兴起的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与本雅失里遭遇,双方大战,最终本雅失里败逃。回师途中又遭遇鞑靼阿鲁台部,激战数日,阿鲁台也战败逃遁。经此一战,鞑靼部的势力被削弱了。

随着鞑靼部的衰败,瓦刺部强盛起来,时常骚扰北部边境。1414年,朱棣决定第二次亲征,并让皇太孙随行。6月7日,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遇到瓦刺的主力部队。这场战斗十分激烈,虽然明朝军队也损失惨重,但大伤了瓦刺的元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敌人率先败走。后来,朱棣又三次亲征漠北,有效地解除了蒙古残余势力对北方边境的威胁。同时,朱棣还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捍卫了国土的完整。

二、胸怀四海,目光远大

1403年7月,刚即位不久的朱棣下诏编纂一部类书。他雄心勃勃,特命大才子解缙负责,要求不要怕篇幅巨大,尽量收罗。第二年11月,解缙将编纂好的图书进呈。朱棣很高兴,赐名《文献大成》,并赏赐了解缙等一百四十七位有功人员。然而不久,朱棣发现这部书与他的要求相差甚远,还有许多典籍未能收录。于是朱棣决定重新编修,并任命自己的高参姚广孝以及刑部侍郎刘季旋和解缙一起共同负责,前后参与者近三千人。朱棣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特命在文渊阁开馆修书,由光禄寺供给朝夕膳食。他看到文渊阁中的书籍尚不完备,又命礼部选派通晓典籍的官吏四出购求典籍。正是在朱棣的关注和支持下,三年之后,大典得以编纂完成,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共有两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又凡例、目录六十卷,全书分装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二亿七千多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内容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戏剧、小说、技艺诸项。此前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只有一百卷,北宋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都各有一千卷。《永乐大典》的规模之大,确实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永乐大典》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照录原文,未作删改。这种做法保持了书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成为传世经典。可惜的是,历经人劫难,现在国内所存的《永乐大典》只有八百册左右了。

朱棣还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战略家,他认为统治疆域广阔的国家,应该将行政中心向北移,他把北平视为龙兴之地。因此,1403年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建议将北平升为陪都,朱棣非常高兴,改北平为北京。

朱棣刚刚用武力夺得皇位,担心人心不稳,并没有立即提出迁都,而是先设置了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等衙门。为向北京运粮重开海运,又迁徙他处富民到北京。1404年又下令疏通运河,1406年,以准备北巡的名义,下诏修建北京宫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他在自己身边设置了行在六部、都察院,与南京各自形成一套系统。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和繁荣,疏通的运河保证了粮食的运输,北京周边的军事防御力量也得到了加强,这些前期措施使得迁都北京水到渠成。14I6年十一月,朱棣公布了迁都的想法,自然得到了朝臣的一致拥护。1417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至1420年基本完工。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可以说朱棣的决定,强化了对辽阔的北方的统治,改变了明朝的战略布局。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