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嬴稷的功绩 被历史忽视的战国一代雄主
一直以来,秦昭襄王都没有被史学家推到前台,但如果没有秦昭襄王,秦朝统一至少推后几十年,这是他在位的时候秦国成为最具实力统一的国家,但他在历史上却不怎么出名....我们应该还原这一代雄主真实的面貌... 秦昭王嬴稷,这个人历史上对其正面评价甚少,知名度也很低。原因是:战国策记载其母宣太后,其舅魏冉专政几十年,秦昭王形同傀儡;逼杀秦国功臣白起,丞相范雎;完璧归赵的典故也刻意丑化了秦昭王的形象。
作为秦国国君,他无法和秦穆公,秦孝公,秦始皇相提并论,即使在同时期的秦国,也不如战神白起,水神李冰,垂帘听政创始人宣太后璀璨夺目。而我认为:秦昭王是秦统一六国霸业长达百余年火炬传递中,最重要的火炬手。
秦昭王18岁继位,在位55年,73岁薨。此记录直到清代的康熙,乾隆出现才被打破。但秦昭王的55年并非虚度光阴,其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强化中央集权,采取远交近攻,离间六国合纵,挑拨六国混战,重创六国军事力量,抢占耕地和资源,兴修岷江水利工程,开创巴蜀汉中天府之国,其在位时秦版图大于六国总和,为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雄厚基础。
秦昭王的王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秦武王嬴荡,身强力壮,好勇斗狠,有一天突发奇想,要把奄奄一息的周王室灭掉,继而威慑山东六国。武王以为洛阳曾经是天下第一繁华都城,八百年的周王室一定遍地珍玩宝贝。等到了洛阳,周王室的衰败穷困,洛阳的萧条破旧,让武王大失所望,若空手而归,必为天下耻笑,于是在周王室宫殿,想把象征天下的九座大鼎之一的雍州鼎带回秦国,此鼎重达千斤,为青铜所铸。武王自恃力大,结果举鼎折骨而死,就是被鼎砸断了腿,失血过多而死。这种死法,在历代帝王中,可以算得上最荒唐的死法了。武王没有子嗣,王位最终传给了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异母弟弟,就是秦昭王。
宣太后是楚国人,嫁给秦惠文王嬴驷,也就是刚才说的秦武王的父亲,被封为八子,因为姓芈,又称芈八子。八子是后宫级别较低的职位,和王后之间差了好几个级别,芈姓是楚国国姓,这说明宣太后在楚国地位就不高。在秦武王死后,宣太后和秦惠文王后及家族展开了夺位大战,最后让自己的儿子秦昭王成功继位,并彻底消灭了竞争对手。可见宣太后的政治智慧和斗争手段的高超。
如果按战国策所说,宣太后从此独断专权长达几十年,我认为理由并不充分。
首先,秦昭王即位之初,宣太后担心主少国疑,儿子无法掌控朝局,于是垂帘听政,并重用芈氏族人,先后册封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史称“四贵”,掌控各职能部门,这对稳定朝局至关重要。事实证明这四个人确实非常有才干,特别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魏冉,担任丞相,掌控朝政,提拔重用白起统帅秦国军队,掌控军权,从此战国时代的第一战神登上历史舞台。宣太后用计困死了一直觊觎秦国巴蜀和汉中土地的楚怀王,还杀了西部的游牧政权的义渠王,使秦国免除了西部的隐患,宣太后的手法都是诱骗其到秦国,楚怀王被困后,病死在秦国,义渠王直接被诛杀。宣太后用实际行动教育自己的儿子,国家利益面前,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不必拘泥于任何方式。秦昭王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茁壮成长,开始管理国家,驾驭群臣,宣太后逐渐退居幕后。
有两件事可以看出,秦昭王并非傀儡。秦昭王认为同母兄弟公子市有谋反举动,于是派他出使魏国,然后让秦国特工在魏国诛杀之。宣太后知道后悲痛欲绝,但也无可奈何。可见,宣太后没有死之前,秦昭王已经控制政权了。秦昭王还把舅舅魏冉免职后派到其封地陶邑定居,宣太后也没有任何反对举动。她很清楚,自己死后,儿子必须具备独掌朝局的能力,所以在后期,放手让秦昭王独自处理国事,自己担当顾问角色。历史上认为宣太后至死牢牢控制政权,这是没有道理的,纵观宣太后一生的表现,都足以说明她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她很清醒的看到如果秦昭王不具备做君王的能力,以她的果断,早就用自己另外两个儿子市或俚取而代之了。否则在她死后,如果大权旁落,将给在秦国的芈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宣太后死后,秦昭王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此时的秦昭王心智成熟,目标明确,政治经验丰富。他先任用范雎为丞相,采纳其远交近攻策略,占领韩赵楚多处城池,于长平一战,消灭赵国40余万军队,至此,秦最强大的对手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山东六国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秦抗衡。
为了中央集权的稳固,秦昭王果断出手,把和魏冉关系密切,且多次不听他调遣的上将军白起贬为士卒,流放边疆,在流放途中又逼白起自杀,这样军队的统治权被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秦昭王还处死了一直心怀不轨的兄弟公子俚,这样秦昭王把母亲和舅舅的势力彻底消除,改变了外戚重臣尾大不掉,中央集权严重破坏的局面。秦昭王晚年着手继承人的选拔,太子赢柱才能出众,但体弱多病,恐不能长寿,嬴柱有20多个儿子,秦昭王了解到其中一个儿子嬴异人很有才干,但在赵国为人质,所以秦昭王马上安排把嬴异人接回秦国,商人吕不韦看中这支绩优股,全力斡旋,终于使异人回国。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秦昭王的深谋远虑,为秦帝国的一统大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嬴柱继位仅三天猝死,嬴异人继位,三年后早亡,王位顺利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就是著名的秦始皇。
摘一点别的文章评价秦昭襄王的作为:
秦昭王初年的各国形势大致如下。齐国经齐威王任用邹忌、田忌、孙膑等政治军事家,国势兴隆,桂陵、马陵两战的胜利使之成为头等强国,至齐宣王时,已是“齐之强,天下莫能当 ”。威震诸侯,势力最强,齐国在天下诸侯中率先称王。后来,秦昭王十九年尊齐缗王为东帝,自称西帝,也是这一国际形势的反映。楚国是七国中疆域最广阔的大国,到威王时国力复振。特别是公元前306年,楚怀王灭越,秦秋时属吴、越两国的大片土地和众多人口归入楚国,实力再增,成为仅次于齐的强国。虽然,后来怀王昏聩误国,信用奸佞,国力有所削弱,但总体实力仍然很强。赵国在武灵王治理下,力量发展较快,并在昭王十六年(前296)灭掉中山,在军事上成为强国。魏、韩则在不断的战争中被削弱,降入二等国之列。燕国是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国。
秦国经过秦孝公时期的转折,惠文王、武王时期的发展,不仅完全占有关中和陕北部分地区,还灭了巴蜀,占领楚的汉中,在东方也攻占了一些战略要地,如韩的宜阳等,势力已真正发展到中原。昭王时代初期,秦的国力与齐、楚两强相差无几,军事实力与赵并驾齐驱。
昭王时代的最显著特征是不仅揭开了战略上大举反攻的序幕,而且取得决定性胜利。要取得东方战场的胜利,必须巧妙地运用外交军事策略,利用各国矛盾,分别将其各个击破,因以秦当时的力量,尚不可能同时与各国为敌。昭王利用矛盾,制造矛盾,离间分化,分阶段有计划地拆散各大国间的盟约关系,或打或拉,或坐收渔翁之利,在几十年间,灵活应用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相结合的策略,给予以齐、楚、赵为代表的东方各国以沉重甚至致命的打击,使之丧失独自与秦抗衡的实力而严重衰落,极大地发展本国实力,奠定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昭王初年,秦齐两强东西对峙,魏、韩连年受欺于秦,也站在齐国一边,楚因汉中被秦夺去而与秦反目,采取亲齐方针。秦欲扩张必须在邻国楚、魏、韩中确定一个攻击对象。形势要求秦首先要破坏上述各国的联盟关系。昭王选楚为目标,当时楚国统治比较腐朽昏暗,“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无良臣又无守备”“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昭王登基,便厚赂楚国,两国联姻,三年,与楚怀王会盟,归还侵占的楚城上庸以为诱饵,拉拢楚背齐亲秦。楚的反复惹怒了齐集团,次年,齐、魏、韩便共伐楚国,楚求救于秦,秦出兵,三国退去,秦顺手牵羊攻克魏的蒲板、晋阳、封陵,夺取韩的武遂。楚原来欲以秦为依托,但秦与楚结盟的目的是为了孤立楚,然后击破之。昭王六年(前301)秦以楚质子杀秦大夫逃回楚国为借口撕毁秦楚盟约,转而与齐联盟,并联合魏、韩攻打楚国,楚大败于垂沙(河南省唐河),主将唐昧被杀,伤亡2万余人,垂丘失守(河南省泌阳北)。昭王七年,趁楚新败之际,秦继续攻楚,破楚军于新城(河南省襄城),杀楚将景缺,斩首三万。公元前298年,昭王以一纸书信,诱骗楚怀王入秦并将其扣留,以之为质要挟楚交献土地未遂,便发兵取析(河南内乡西北)共15城,斩首五万。昭王十一年(前296),经苏代策划,齐、韩、魏、赵、宋五国攻秦,秦主动采取以土地换和平手段,归还魏的封陵与韩的武遂,化解这次军事行动。同年楚怀王死于秦,楚秦关系进一步恶化,但楚国老王刚死,新王初立,自顾不暇,无力复仇。昭王抓住良机,次年予楚粟五万石稳住楚国,转而反击韩魏联军。公元前293年,秦在伊阙给韩魏联军致命打击,歼敌24万,继而攻占韩魏数城,迫使魏割让河东四百里,韩割武遂地200里予秦。这次新占的宛(河南省南阳)、邓(河南省孟县)均为冶铁中心,秦军武器得以更新提高,军力更为壮大。此后几年秦连续对魏韩用兵,占魏61城,迫使魏献出旧都安邑。后来多次攻打三晋进一步削弱三国国量,扩大版图和实力。
接着,将打击矛头指向最强的齐国。齐与秦无疆界关系,无直接军事矛盾,但弱齐有利于秦的近攻策略的实行。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秦改而奉行近交远攻打击强齐,利用东方各国矛盾,参加燕国发动的对齐战争。燕、赵、韩、魏、秦在济西(济水以西,山东省卿城以南地区)击溃齐兵,攻克齐都临淄,齐国失陷七十余城,几乎亡国。此战,秦出力不多,济西告捷后即撤军,但从战略分析,得利最大,虽未占城掠地,却使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给秦以后就近击破各邻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远攻之后秦再次转向近攻,公元前280年和279年分别从水陆两路大举伐楚,楚丧师失地,贵州、湖北大片国土沦为秦占领区,连首都郢也失守,楚顷襄王仓皇逃窜,被迫迁都于陈。秦在新占楚地上建立黔中郡和南郡,楚国势力由此大衰,秦国弱楚战略目的已达到。
远交近攻并非范睢的发明,范入秦前,昭王、魏冉就已运用这一方针,并将远交近攻与远攻近交灵活结合起来,以前者为主,主要攻打邻近的韩、魏、楚等国。在对楚鄢郢之战后,秦以近20年的时间持续攻击韩魏两国,特别是着重打击国力较强的魏国,向中原纵深挺进,侵占两国大量土地,残灭其军队数十万,两次兵临大梁城下。秦向东迅猛进展的结果便与赵发生冲突,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取得中国战争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胜利,歼敌45万,险些灭掉赵国,赵从此衰败不振。至此,东方三强国都受到严重创伤,韩、魏更加衰弱,秦已无一强硬对手,统一战争的重大障碍已被扫除。所以,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说:“到秦昭王末年,属于三晋的上郡、河东、上党、河内、南阳等地都被秦攻占。秦南面有巴蜀以及汉中郡、黔中郡、巫郡。疆域之大,六国罕有与之匹敌者。尤其是中原不少经济文化先进的地区都为秦所有,大大增强了秦的实力。这时关东六国已次第削弱,像韩、魏两国甚至入朝于秦,‘委国听令’。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上述胜利大多是昭王时代取得的,此后,三代秦王的统一战争是昭王征战事业的继续和发展,而且已成为水到渠成之势。昭王时代是秦王政“续六世之余烈”的最重要时代。
第三,消灭义渠。义渠是战国时代戎族中最强大的一支。秦和义渠斗争长达三四百年之久。春秋时,秦穆公征讨西方少数民族,“开国十二,遂霸西戎”,其中就可能有义渠。在秦厉共公和躁公时,两国互相攻伐,两战皆以秦的胜利告终。惠文王时,义渠再度强盛。公元前 335年,义渠败秦于洛水。惠文王七年(前331),秦“县义渠” “义渠君为臣”。但从后来事态发展分析,只是在秦占领的原义渠部分地方实行郡县制,义渠国仍存在,受秦支持的义渠王向秦称臣求得保护以巩固权位而已。这一时期,秦对义渠采取怀柔之策,拉拢其统治者来解除西方后顾之忧,集中精力于东方争夺。这种互相利用的关系是不巩固的。降至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秦再次发兵攻打义渠,占领郁郅(甘肃庆阳);三年后,当韩赵魏三国联军与秦决战于修鱼(河南省原阳西南)时,义渠与联军东西呼应,发兵击秦,占领李帛,但未能有效支援联军,秦照样将三国联军打败。不过,义渠对秦后方仍有一定威胁,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秦大举伐义渠,连克二十五城,数年后又攻打了义渠和丹犁(川西南的一个部落),从此,义渠彻底亡国,再不见义渠寇扰秦的史料记载,可见两次打击是沉重有效的,义渠王长期臣服于秦,昭王新立,义渠王朝拜祝贺,似乎经常生活在秦。经秦多次打击,义渠已失去陕北等地的土地,到昭王时主要活动在陇东地区。几代秦君未解决的义渠问题,终于由昭王彻底解决。公元前272年,昭王母子设计诱杀义渠王于咸阳,遂起兵灭掉义渠,在新占领区普设郡县,修筑长城。义渠隐患的解除,不仅消除了秦的后顾之忧,戎地骁勇的士兵众多的牲畜,还为秦灭六国提供了雄厚的军事资源。
第四,治国成就。秦昭王对国家的治理成就显著,在当时口碑甚好。活动在昭王同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况考察过秦国社会状况。这位学者的理论学说与秦国的治国纲领是有分歧的。即使如此,他仍对昭王治理下的秦国吏治民风等给予很高评价。《荀子·强国》有如下一段对话: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他高度赞扬秦民淳朴,官吏恭俭忠信,不营私结党,官府办事效率高等,夸奖秦的治理是最好的,所谓“治之至也”。可见昭王时国内政治廉明高效,社会风气淳朴恭俭,所以秦不断取得各种胜利是必然的。当然这是几代君主努力的结果,这时昭王已执政四十余年,他的贡献也是至关重要的。荀子到过齐楚赵,讲过学,做过官,他的看法应是有说服力的。
另外,秦官吏关心地方造福民间的事迹,也是昭王政绩的反映。李冰父子带领成都平原百姓修建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典型事例。这项工程变水患为水利,对增强秦国实力改善当时人民生活发挥很大作用,至今,人民还受到泽惠。诸如此类事例当不止李冰父子,其他地方也会有。只是已被浩茫的历史淹没了。
第五,辉煌的军事业绩。秦除政治廉明,外交军事方针正确之外,还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荀子说秦国军队“是最为众强长久”,“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在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的基础上,秦军规模大增,以长平之战推算,当时出兵五六十万,加上留守关中和各地的兵力,估计其总数当在近百万,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
昭王时,战争的一大特点是不仅争城夺地,更重视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从兵源上瓦解敌人。歼灭战是残酷的,但又是统一战争所必须的,只有大规模消灭敌人,才能加速六国灭亡结束战争,故杀人又是无法避免的。在惠文王和武王时期,秦已有一战歼敌好几万的纪录。昭王时代,歼灭战发展到空前规模,伊阙之战杀敌24万;长平之战歼敌45万。长平战役歼敌数目之大,即使以现代战争规模衡量也是非常惊人的。仅白起指挥的战争累计歼灭敌人就达百万以上,若加上当时著名战将司马错、向寿、张若、胡伤、将军XL詉等人指挥的战争,估计歼敌在200万上下。这对当时人口不到2000万的六国来说,占的比例很高。其实被歼的几乎全是楚国与三晋的军队,这样占人口的比例就更高,若以占四国男性成年人口比例而言,就高得惊人。可以说,消灭了四国兵力的大部分,另外,数以十万计的杀敌致胜造成的心理震慑作用可能超过歼灭战本身的作用。昭王时代是与六国决胜的时代,其后三代秦王,特别是始皇帝时代,秦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六国已成强弩之末,秦以破竹之势摧枯拉朽,很快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皇帝的时代是完成期收获期,其胜利的坚实基础在昭王末年早已奠定。
第六,消灭西周。周王东迁,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常被诸侯侵凌。战国末年,周王室分裂,弱小的周政权又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由东周君、西周君治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周赧王居西周。就国力而言,任何一诸侯国均有灭周的绝对力量,就地理位置言,韩、魏灭周也易如反掌,但他们都无此胆量向周发难。其原因在于投鼠忌器,畏惧灭周之举招致以下犯上的罪名,陷入道义上的孤立,甚至遭到各国共同讨伐,成为众矢之的。环顾当时天下列国,有胆略和实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风险的只有秦国一家。灭周在军事上是轻而易举的,后果却是危险的,必须有压倒各大国的军事实力。公元前256年,秦连续伐韩击赵,两国丧师失地节节败退,西周恐秦图己,“赧王恐,背秦,与诸侯约纵,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无得通阳城。秦王使将军XL詉攻西周,赧王入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赧王於周”。是岁,周赧王和西周君均死,名义上的最高宗主国便被秦灭掉。灭周不仅表明秦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志,更显示了秦已具备击败东方各国联合进攻的雄厚实力,这一事件会给各国造成深刻的心理威慑,意义是深远的。灭周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东方各国的末日也真正来临。
秦昭王在位时间是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较之始皇帝也毫不逊色,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说,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是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若干损失,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机,冤杀名将白起,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代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重要时代。
纵观秦昭王的一生,即位之初,是个实习生,跟母亲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亲政以后,奋发有为,杀伐决断,果敢坚毅,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应有的素质。六国文士对秦国大都怀有偏见,在他们笔下,秦国如虎狼之邦,以至于今天的人对秦国君王名臣多有误解,这不是科学的历史观,应该摒弃。
秦昭王的一生,完全可以写一部精彩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