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明朝清官夏原吉:将贿赂之物尽数挂家中屋檐下

2016-11-30 08:14:10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喆,明前期政治家,祖籍江西德兴,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由于读书很刻苦,他被推荐进入当时的最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喆,明前期政治家,祖籍江西德兴,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由于读书很刻苦,他被推荐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读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令。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他被破格提拔为户部主事,从此走上仕途。

夏原吉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曾掌管户部达27年之久。户部掌管全国的钱粮,但夏原吉以清廉为本,清心寡欲,不贪一文。他与当时的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等一起,共同开创了明朝前期的繁荣局面。

因“用度谨慎”被称“夏刺头”

夏原吉为人低调沉默,对算学和工程制造多有研究。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位后,升他为户部右侍郎。靖难之役期间,他操持国家财政,供应前线军粮,费心费力。建文帝败走、朱棣大军入城时,不知城中变故的夏原吉正在值房“上夜班”,连夜点算城防所需用度。最先卖身投靠朱棣的兵部尚书茹常率兵闯入,绑了夏原吉带到朱棣面前,称夏原吉在靖难之役中“助纣为虐甚多”。

朱棣颇为恼火,问夏原吉有何辩解。

夏原吉不慌不忙答道:“君上殉难,臣子理当死节,只是请殿下容臣三天。”朱棣一愣:“为什么?”夏原吉答:“户部尚有账目未点算完毕,此事关乎黎民生计,请容臣三天内做完,再随先君赴死。”这个临危不惧、至死还“牵挂工作”的能臣打动了朱棣,他当即下令将夏原吉释放,官复原职留任,两个月后又提拔为户部左侍郎。事实证明,朱棣没有看错人。

升官数月后,永乐元年(1403年)4月,夏原吉接到了他任上的第一个重要差事——赴江南治水。彼时江南,是大明朝物产最丰富之地,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可自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以来,连年暴雨成灾,导致粮食减产,国家赋税大损。朱棣颇为重视此事,早在入主南京初期,就先后派遣工部侍郎吴中和兵部侍郎方宾两次下江南治理。可这两位跟从朱棣北来的“老班底”不通南方水情,以至徒耗民力,劳而无功。因而,夏原吉此行,朱棣甚为重视,行前专门派督御史俞士吉送水利书籍给夏原吉。两个月后,又派户部右侍郎李文郁前往协助。

夏原吉到江南后,先反复考察水情,然后力排众议,更改传统治水方法,提议在吴淞河至太湖之间开凿运河,并在沿途设置水闸,控制流量,以求“涝则分洪,旱则灌溉”之效。此举动用民工10万人,夏原吉以身作则,布衣麻服吃住在工地,亲自督工。旁人劝他注意休息,他却答道:民工都在辛苦,我怎能独享安逸?众人闻之感动,工程大进。次年,他又督造了连通白秋河至太湖的工程,将江南两大河流贯通起来。

永乐二年(1404年)9月,上述工程全线竣工,从此“苏淞农田大利”。

永乐三年(1405年)夏,浙西地区发生了大规模饥荒,明成祖又命夏原吉到灾区赈济灾民。夏原吉奏请朝廷发放粟米三十万石,并且给灾民分发了耕牛和粮种。这一举措维持了百姓的生计,有效解决了历朝历代灾年百姓暴动的问题,保持了社会安定。

当时,有官员向朝廷建议,增加江南百姓佃种水退淤田的田赋数额。夏原吉听说后,立即上疏朝廷,陈述了这件事情的弊端,请求朝廷放弃这种打算。朝廷最终采纳了夏原吉的意见,收回成命。夏原吉又为江南地区的百姓做了一件好事。永乐朝第一功臣姚广孝前往浙西地区调查情况,返回京城后,称赞夏原吉“古之遗爱也”(意思是有上古仁爱之心)。

建立奇功的夏原吉自此得到朱棣的荣宠,回归南京后愈加受到器重,不久升为户部尚书,正式担当大明朝的“大账房”。

挂贿赂之物于屋檐以表清廉

永乐年间,大明朝刚从靖难之役中走出来,大事繁多,如征讨安南、营建北京、遣使下西洋等,均需大量钱财。时任户部尚书的夏原吉尽心筹划,保证了国家的各项开支。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曾赞叹说,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原吉二人也。这是将夏原吉与西汉经济学家桑弘羊相比,可谓评价甚高。

夏原吉之所以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在于高人一等的经济眼光。朱棣历次“大动作”中,不断有人提议用增加赋税的办法解决筹款问题,每次夏原吉都坚决反对。他的诀窍,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庶民,且便商贾。”

这些方法中,“裁冗食”最难办,其内容涉及“机构精简”,减少皇室开支用度,甚至限制朱棣本人花费等问题。

夏原吉知难而上,永乐四年(1406年),借筹措下西洋经费为由,请旨裁减中央到地方闲散衙门200个,分流近千人。朱棣每年给诸皇子的赏赐,也经其谏劝,每年俭省近三分之一。朝廷禁军,经其核算,淘汰大量老弱残兵,建成兵少战力精的“三大营”。这一件件都是“得罪人”的事。

曾有人贿赂以图“方便”,夏原吉将贿赂之物尽数挂在家中屋檐下,以表清廉之意。后来流言四起,不断有人在朱棣面前进谗言,好在朱棣对夏原吉信任有加,多次告诫群臣:“构陷夏原吉者,处重罪。”

被抄家时家中仅布衣和瓦器

身为“大账房”,又面临国家每年“花费如流水”的情景,夏原吉自然养成了“用度谨慎”的特点。每年他“谏阻奢靡事百件”,甚至包括宫廷开支和藩王用度等行为。永乐时代的各种“大活动”,如接待外国使节、修筑河道乃至练兵设防,样样用款,但凡是由他负责,皆小心百倍,认真核算,能省则省,为此也时常与兵部、户部等部门的官员发生争执,由此得了一个绰号:夏刺头。所谓“刺头”,在当时民间方言里,是“小气鬼”的意思。

这“刺头”也终于刺得朱棣龙颜大怒。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欲发动第三次北征,一举平灭鞑靼太师阿鲁台。深感国家财政日益吃紧的夏原吉竭力阻止,触怒了朱棣,加上一直深恨夏原吉的英国公张辅以及汉王朱高煦的争相挑拨,夏原吉被解除职务,送“内宫监”长期关押。幸好深知其才的太子朱高炽从中调解,方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但抄家不可避免。然而,前去抄家的官员惊奇地发现,当朝主管钱粮的户部尚书家中,除了皇帝赏赐的物品之外,仅有布衣和瓦器而已。朱棣闻之感叹:“果然刺头也。”

北征的结果也不幸被夏原吉所言中。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北征,最终因粮尽而返。随后,又接连发动了两次北伐。在第五次北伐归来的途中,明成祖积劳成疾,驾崩于榆木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临终前,明成祖想起了夏原吉对他的劝告,不禁对身边的人说:“夏原吉爱护我。”

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回后第三天,太子朱高炽跑到关押夏原吉的地方,哭着告诉他成祖去世了。夏原吉听后哭倒在地,许久不能起来。太子令他出狱,商议丧礼事宜,又问赦免诏书该写些什么。夏原吉回答说,要赈济饥民,减省赋役,停罢下西洋的宝船以及向云南、交趾地区各道采办金银。太子全部听从。

素来被认为“刺头”的夏原吉也有大方的时候,比如每年划拨给各地收养孤寡老人的养济院的经费,都是逐年增加。但凡有各地闹灾,划拨救济粮米均大大超过预算。私生活方面,其亲弟弟从老家来看他,他仅赠米两石。但京城周边乃至老家的孤苦学子,却时常得其无私资助。在这位“大账房”眼里,钱用在老百姓身上也就用在了刀刃上。

宣德五年(1430年),夏原吉去世,终年65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谥号“忠靖”。《明史》称赞夏原吉为“股肱之任”、“蔚为宗臣”,称他的一生可“树人之效”。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