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北府军最后一名名将为何会被满门抄斩?
377年,前秦天王苻坚一统中国北部,他磨刀霍霍,准备一举南下。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子谢玄在广陵、京口一带招募军队,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名曰北府军。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保住东南半壁江山。在此后的南北对抗中,刘裕凭借北府军占据上风。但在436年,北府军的最后一员名将被杀,这支军队也随之落幕。而自毁长城这个成语也来自这员被自己人杀害的北府名将,他就是檀道济。
檀道济与北府军其他人的身份一样,都是来自北方的流民,他祖籍高平金乡,出生于京口。檀道济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哥哥檀韶生活。长大后随哥哥参加北府军,后来刘裕(点击红字,查看《气吞万里如虎:叱咤风云的南朝第一雄主》一文)起兵,兄弟也就跟随刘裕征战四方。檀道济因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所向摧破,得到了刘裕的赞赏,被封为冠军将军。
檀道济虽然是战将,但也颇有仁德之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担任先锋,一路上连战皆胜,俘虏了许多战俘。有人建议将战俘杀死,把尸体堆在一起成为京观。但檀道济却说“讨伐罪人,哀愍百姓,正在今日。”随即下令将战俘释放。此后檀道济率兵发动奇袭,突入潼关,最终帮助刘裕平定后秦。
刘裕死后,其子刘义符即位,辅政大臣谢晦、傅亮、徐羡之将其废掉,檀道济被迫参与其中。宋文帝(点击红字,查看《悲情皇帝:封狼居胥成笑柄,最终还被儿子杀死!》)即位后,先后除掉谢晦、傅亮、徐羡之等人,唯独没有对檀道济下手,因为宋文帝知道,此时北魏政权崛起,多次南下挑衅,这是因为檀道济的存在,北魏军队才不敢大举南下,檀道济是自己的“万里长城”。
檀道济戎马三十年,他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此外他最著名的战例当属“唱筹量沙”了。430年,檀道济率军出战,但粮草吃紧。檀道济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的情况告诉了北魏。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当天晚上,檀道济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营寨里查点粮食。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北魏的侦察兵见米袋里面都是满满的。他立即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所以不敢进兵。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檀道济最终凭借“唱筹量沙”之计顺利退兵。
檀道济功高盖主,手下的猛将也被人比作关羽、张飞,更重要的是皇帝没有忘记他也曾参与废立。436年,宋文帝重病,辅政的彭城王刘义康,担心檀道济会谋反,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妻子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但檀道济不听劝告:“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
当檀道济准备坐船回驻地的时候,他收到了被逮捕的诏书。檀道济被捕时,狠狠地把头巾摔在地上,说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终檀道济与其子,以及麾下的猛将全部被处斩。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十分高兴,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于是连年南侵。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当你困顿的时候,才发觉他是那么的弥足珍贵。451年,也就是檀道济死后的十五年,北魏皇帝拓拔焘(点击红字,阅读《北魏雄主:饮马长江震天下,最终却被宦官杀!》一文)率大军抵达瓜步山,饮马长江,与刘宋都城建康隔江相望,江南地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不惊骇。宋文帝登上石头城北望,看着北魏军旗幡招展,他面有忧色的说道:“若道济在,岂至此!”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写下一首诗,抒发了对刘宋朝廷滥杀无辜的不满,“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