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一代名将苏定方 苏定方是如何被通俗演义歪曲的

2016-11-29 16:11:53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小说及其平民化的衍生物——评书、戏曲,数百年来就是众百姓了解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智慧、实施忠孝仁义教化的一个主要途径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小说及其平民化的衍生物——评书、戏曲,数百年来就是众百姓了解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智慧、实施忠孝仁义教化的一个主要途径,这一点看看不学有术的韦小宝爵爷就可见一端了。事实上,很遗憾,我们当前的中学历史课程只会让大多数学生厌恶畏惧历史,而很多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感兴趣都是从演义、评书、戏曲开始的。不错,笔者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演义小说为了好看很多时候会把的史实扭曲得很严重,有的甚至到了颠倒黑白的程度。举例来说,前者如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后者就要说到本文的主角苏定方了。

说起这个苏定方,老一辈的人都会想到著名的武生戏《罗成叫关》里那个动不动就奸笑的白脸大胡子。在《说唐》和《隋唐演义》里,在窦建德旗下的时候,他设计害死了正面英雄罗艺、罗成父子,尤其是这个少年英武的帅哥罗成,是英雄秦琼的表弟,是天下第一武状元,又是唐军第一勇将,人气高得不得了,结果中了苏定方的圈套,万箭穿身,死得那个惨啊。就这一条,这大白脸奸人的脸谱苏定方就画定了,所以演义里就安排了苏定方最后死在罗家后人的手上,算是报应不爽,罪有应得。这还不算完,这倒霉的苏定方不知悔改,归唐以后又找到一个人气极旺的薛仁贵继续他的英雄迫害事业,不但无德无能还剽窃主角功劳,诬陷暗害阴谋诡计十八般武艺俱全,就是不会克敌制胜,注定是一个必然被正义所战胜的邪恶典型。在戏台上的薛家将系列故事里,他当然就只好继续画张大白脸在自以为得计的时候抖着胡子邪恶大笑,不过胡子就更白些个而已。

以上,就是初唐名将之一苏定方在大众文学文艺中的光辉形象简介。他存在的作用就是为主角的成长制造曲折艰难、引起读者观众的公愤,从而增加对主角的同情和支持度,进一步衬托主角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同时教育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不要做坏事,否则会变成大白脸遗臭万年,尤其自己长得对不起观众还暗害帅哥英雄这种事是绝对万万做不得的,要遭十足报应会被打下十八层地狱还踏上一万只脚。道理是浅显的,教训是深刻的,角色塑造是成功的,但是只有一条:这些事迹是虚构的。

我们的苏定方大将军,就是传说中的那个比窦娥还冤的家伙。

一、少年知名,大器晚成

苏定方,原名苏烈(592—667),字定方,但他历来“以字行”,就是通常使用他的字,以字知名,生于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一个豪强之家。隋炀帝大业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流寇土匪猖獗。他的父亲名叫苏邕,组织民团数千人保土安民,讨伐匪徒。那时候苏定方才十五岁,跟着父亲冲锋陷阵,“骁悍多力,胆气绝伦”,是一名天生的猛将。后来他父亲去世了,当地郡守命令苏定方代替父亲领兵打仗,与反叛武装张金称的军队大战于郡南,在战场上亲手斩杀张金称,随后又打败另一个武装首领杨公卿,保住了一方的平安,得到了家乡人民的高度信赖和拥戴,也是一位少年英雄。

后来在群雄逐鹿的整合中,河北一带成为窦建德的根据地。窦建德一代英豪,以信义著称于世,当时亦称帝,国号“大夏”,是天下最有力的争夺者之一。即便是他的对手唐人所写的史书都对他的仁义大度赞赏有加,可惜他天命不济,败于李唐。这是题外话,不提。而生在河北继承父志保土安民的苏定方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窦建德的麾下。当时窦建德手下大将高雅贤非常喜欢这个勇猛善战的少年,把他收为养子。到窦建德兵败于李世民之后,他的部将刘黑闼继承了窦建德的势力继续割据一方与唐为敌。苏定方此时仍然跟随义父高雅贤,替刘黑闼攻城略地,立下不少战功。

在这一阶段的历史当中,苏定方仅以一员猛将的形象出现,跟随着父亲和养父奔驰疆场,并没有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当然也没有害死过帅哥英雄罗成。这倒不是史书没有记载这件事,而是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罗成这个人。就算是带点儿罗成文学原型影子的唐将罗士信也是被刘黑闼所杀,和苏定方也扯不上关系。

后来,刘黑闼、高雅贤在与唐的战争中先后败亡,苏定方此时已经小有名气,完全可以出仕新朝,但他却选择了返乡隐居,当其良民。当他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史册上的时候已经八年之后的贞观四年(630年),此时他以勇将之姿出现在李靖奇袭突厥的前锋线上,而官职只是一个“匡道府折冲”这样一个基层军职。

“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颉利及隋公主狼狈散走,余众俯伏,靖军既至,遂悉降之。军还,授左武卫中郎将”。就是说当时李靖派苏定方领二百骑为先锋,在大雾中前进,离突厥军一里左右时,浓雾渐渐散去,忽然就见到了敌军的中军牙帐(总指挥部),苏定方毫不畏惧,率军立即发动攻击将突厥人打得大乱,李靖大军(三千骑算不算大军?)随即赶到取得大胜。此战之后,他被提升为左武卫中郎将。

这是他成为唐军将领后第一次在记载中出现的情景,奇怪的是,当他再次出现在史书中时居然已经是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其间整整二十五年他不见了踪影,而且这时候他的职务仍然还是个四品下的中郎将(左卫勋一府中郎将),完全没有得到提升,足以说明这段时间他处于非常不得志的状态。在这二十多年间,唐朝与高昌、高句丽、突厥、吐蕃、吐谷浑发生了多次战争和冲突,在这些战争中与苏定方同时出道、资历相当的将领如郑仁泰、薛仁贵等屡立战功,不断记于史册,而苏定方似乎完全被遗忘了,应该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政治原因在内。

据考,作为先锋队队长,他很可能因为李靖灭突厥之战后发生的“珍物案”受到牵连(参看拙作《帝国军神——中华第一名将李靖》),最后替李靖顶缸,当了政治内斗的牺牲品。但他在薛仁贵由士兵到将军的成长历程中从来也没有当过薛的顶头上司,自然也没有迫害过这个贫下中农出生的传奇英雄(苏定方苦笑:我倒是想害他呢,可人家大将军一个驰骋疆场,我一个中层干部还在哪个旮旯里风雪草料场……吁,好冷! )。

其实,这些年头,他应该也不是无所事事地赋闲在哪儿,最有可能性的就是大多数时间里呆在军神李靖身边当个随从学习兵法,职位虽然不高,军事水准却大大长进,实现了由一员猛将向天下大将的角色转变。有很多迹象表明,这个苏定方,就是李靖神奇兵法的嫡传弟子,但他同时也传染到了李靖的少年英雄、半世蹉跎的运气(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事儿)。李靖去世时,他也已经年过半百,随着开国名将们的逐步凋零,国家的重任也将逐步落到他的肩上了。

永徽六年二月,由于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救,朝廷调任苏定方为左卫勋一府中郎将,跟随东夷都护程名振,出征东北高句丽,得胜归朝,授右屯卫将军、临清县公。这虽然只是一场规模不大旨在解新罗之困,达到目的就撤兵的军事行动,但对于苏定方个人而言,这意味着他终于回到能够发挥他才干的天地,从此就进入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二、宝刀出鞘,光华如霜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天可汗时代,东突厥汗国在李靖、李勣等名将的打击下已不复存在,西突厥汗国由于内部分裂内讧亦逐渐走向衰亡。西突厥最后的君主是阿史那贺鲁,他原来是西突厥王室根红苗正的直系后裔,为当时的君主乙毗咄陆可汗所忌,部族遭到围攻驱逐。为寻求保护,贞观二十二(648)年四月,贺鲁率领余部数千帐(户)内附于唐,太宗接纳了他们,安排他们定居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并授予贺鲁左骁卫将军之职,亲自宴请他,还把自己所穿的衣服以及众多财物赏赐给他。后来唐军平定龟兹后,晋封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王侯),并让他去招抚其它西突厥部落,后又委任他为瑶池都督府都督。

阿史那贺鲁在唐朝的帮助支持下招集整合了西突厥部落后势力逐渐强大,萌发了重建突厥帝国的野心。第二年六月太宗逝世,高宗继位,他乘机夺取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起初,唐高宗不想发动战争,派使者前去抚慰。永徽二年(651年)贺鲁在儿子咥运的劝说下率部反唐西进,击败当时西突厥众部族中最具实力的乙毗射匮可汗,兼并其部众,正式立国自称沙钵罗可汗,并把原属唐安西督护府管辖的突厥众部族及西域诸国纳于治下,向唐公开挑战。

同年秋天,贺鲁率军入侵庭州,杀掠数千人。高宗派大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率军西征,从此开始了针对西突厥的一系列战争。

永徽六年(655年)夏天,朝廷任命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苏定方作为程知节属将之一来到了广袤的西域前线。

同年深秋,唐军到达鹰娑川,遭遇突厥二万骑兵。前军总管苏海政率军接战,互有胜负,僵持不下。此时另有突厥别部援军二万余骑到达,唐军形势极其不利。苏定方的游骑部队隔着一座小山正在歇马,而程知节的主力部队离这里还有十几里的距离。望见尘土飞扬,发现是敌援军到达,苏定方知道苏海政的前军已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不等主力到达,就以不可思议的勇气,“率五百骑驰往击之,贼众大溃,追奔二十里,杀千五百余人,获马二千匹,死马及所弃甲仗,绵亘山野,不可胜计”。

苏定方此时已经六十三岁,虽历尽沧桑,但其“骁悍多力,胆气绝伦”和十五岁时相比仍丝毫不减。就这样,势均力敌的双方因为援军的到达而分出了胜负,只不过一方的援军二万,另一方的援军五百,而取胜的是后者,只因为这五百骑,是大唐千锤百炼的名将苏定方的五百骑!

此战之后,唐军副大总管(二把手)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功勋(这个老家伙年资深、名气大、能力强而且地位低,和李广差不多,是个遭妒恨的好目标),为了阻止苏定方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就对主帅程知节说:“虽然我们这一仗打赢了,但军队损失也不少,这样子是坚持不下去的,是无法取胜的。我们最好把军队结为方阵,让物资车辆居中,四面布阵,人和马都披上重甲,以保万全”。随后王文度又假称持有皇帝密旨,说皇帝知道程知节恃勇轻敌,故让王文度在关键时刻接过兵权,让程知节听从他的命令。而这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程知节居然相信了他的鬼话,于是就收军停滞不前。唐军整日跨马被甲结阵,前进缓慢,于是很多马匹累死,士兵疲惫不堪,士气日益衰落。

苏定方见此情景就对程知节说:“我们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杀敌,现在反而坐困自守,马饿兵疲,遇到敌人怎能取胜?再说皇上派您为大将,主帅之外的将领都不能自行其是,怎么会发密诏给您的副手来另外发号司令,按理是不可能这样的。应该马上把王文度抓起来,让后飞骑上奏皇上”。但程知节却没有听从。

唐军好不容易达到恒笃城,有数千突厥人降附。王文度又出坏招,对众将领说:“等我军撤走了,这些胡人还是会反叛,不如全部杀了,还可得到一大笔财产”。苏定方怒不可遏,急切进谏:“如此,自作贼耳,何成伐叛?”但王文度哪里会听他的,在程知节的默许下,数千降胡被杀,财产被瓜分,“唯定方一无所取”,就是说在冒犯所有同袍战友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苏定方坚持自己的立场,保持了自己的节操和清白。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军只好撤军,没有达成既定的军事目的。回师后高宗得知真相,下令司法调查,王文度本当处死,特除名为民,程知节也被贬职。苏定方的第一次西征就这样无奈地划上了一个句号,但他表现出的卓越超群的军事才能和高洁耿直的个人品行得到了高度评价。

就是这样的一个正直高尚的苏定方怎么会被冤枉成大奸贼的呢?笔者想来想去觉得很可能跟上述这个事件有很大关系,因为他站到了程知节老英雄的对立面上了。

这个“程知节”不是别人,他就是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深得人心的“程咬金”(可能是觉得“咬金”这个名字太俗,当官以后就改了高雅的“知节”了)。程咬金一世英雄、开国名将,却晚节不保、杀降纳财,被一个混蛋王文度耍得团团转,成了他一生的污点,也是他在正统史论里无法列入一流名将的主要原因。但他在演义故事当中的正直强悍、憨厚搞笑的文学形象典型生动、深入人心,作者为了完美塑造程咬金的英雄形象,就颠倒黑白地把他的对立面苏定方彻底丑化了。因此,在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故事里,程咬金就是英雄主角的坚决保护者和奸臣阴谋的揭露阻止者,而苏定方——嘿嘿,对不起了,麻烦你当个英雄主角迫害狂专业户吧。

三、剑指西域、意气飞扬

显庆元年(656年),唐朝廷委任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成为西征军的主帅,第二年年初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唐兵与回纥骑兵万余人再度出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同时又派遣右屯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及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这两人都是突厥王室后裔,也是唐的大将)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旧部族,以达到分化稳定各突厥部族的目的。苏定方再度回到了狂沙万里的西部。

当年十二月,苏定方率军达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北,与突厥处木昆部族的军队交战,大胜之后,其部族首领(俟斤)独禄等人率万余帐来降。其后,苏定方兵至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西,遭遇到沙钵罗可汗的主力连同五个部族的军队十万余众,而唐军只有一万多人。敌军轻视唐军人少,四面包围之。苏定方命令步兵持长槊矛尖层层密集向外,摆出圆形阵法固守南原,自己亲率骑兵列阵于北原。突厥骑兵向南原步兵阵发动多次冲击都无法得逞,乘其速度降缓、气势衰落之际,苏定方率骑兵“乘势击之,贼遂大溃,追奔三十里,杀人马数万”,取得大胜(这个可以充当“以正合、以奇胜”这条李靖兵法名言的典型战例)。

次日,在唐军的追击下,胡禄屋等五个部族归降,阿史那贺鲁只带数百骑向西逃去。另外五个部落闻讯也向阿史那步真率领的南路唐军投降。至此,西域之地基本恢复到大唐的管制之下。

随后,苏定方命副将萧嗣业与回纥婆闰率骑兵向邪罗斯川(今伊丽河)方向追击阿史那贺鲁,自与任雅相率步兵与新收降的突厥军继后。当时遭遇寒流,大雪深二尺,众将领建议扎营避雪,待天晴再行。苏定方认为突厥军一定以为唐军在这样的气候下必然会休兵,应该乘机追歼,遂说服众将,继续奔驰二百里,直指金牙山沙钵罗牙帐(看见李靖的影子了吧)。果然,突厥军毫无防备,沙钵罗可汗人等正准备去打猎,忽见唐军闪电袭来措手不及,死伤数万人。贺鲁只带着儿子、女婿十余骑日夜奔驰逃往石国(今哈萨克的塔什干一带)。苏定方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自己留下来安抚归降的突厥各部族,让他们各回属地,安居乐业,同时施展文治功夫,划定部落地界、摆平历史恩怨,修复道路交通,设置邮局驿站,恢复农牧业生产,安置老弱病残,并将战争中被沙钵罗军队抢走的财物、牲畜等物归原主,赢得了西域地区广大人民的支持,边疆地区迅速稳定下来(不愧李靖高足)。

不久,在唐军的压力下,石国人设鸿门宴抓获了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一家,并送交给唐将萧嗣业。至此,曾经辉煌一时的东西突厥政权先后在李靖、苏定方师徒的锋芒所指之下从此烟消云散,不复存在。此后唐朝分别置漾池、昆陵二都护府于西突厥故地,“列其地为州县,极于西海”。

苏定方此战全灭西突厥,生擒其君主,因功升迁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显庆三年末,西征唐军凯旋都城长安,朝廷为此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献俘仪式,苏定方作为国家英雄成为这次盛典中当之无愧的主角。想象一下当时的景象吧:辉煌的世界之都长安,150米宽的朱雀大街、有紫禁城4.3倍大的大明宫,强盛的唐军凯旋而归,万民倾城、万方朝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当时的盛况规模就是现在以好莱坞的技术虚拟可能都很困难啊。

起先,贺鲁被俘后对萧嗣业说:“太宗对我恩厚,我却背叛他,现在败灭是上天怒我的结果。我听说汉人的法律,杀人皆于都市,但请你们带我到太宗的昭陵前处死,让我谢罪于先帝”。萧嗣业将此言向高宗转达,高宗听后心生怜悯,觉得他还算有良知有忏悔,到以贺鲁献俘于昭陵及太庙的仪式之后,就下诏赦免了他,让他安度余年。

不久后,突厥俄有思结阙部落的首领都曼鼓动疏勒、硃俱般、喝磐陀三国又在西域反叛,苏定方再度受命讨伐,这一次他千里迢迢地兵至碎叶水(这次跑到吉尔吉斯坦了,不知道他有没有遇到李白的爷爷)。得知敌军驻扎在马头川,他选取精兵一万人奔驰掩袭,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天亮时到达城外。都曼大惊,率兵与唐军在城门外交战,遭到重创,于是退回城内固守(日夜兼行之后还有如此战斗力,这支唐军不是一般的强)。入夜,唐军主力逐渐到达,四面围城,并开始“伐木为攻具,布列城下”。这个都曼还算识相,见势自知不是对手,就主动把自己绑起来开门出降。至此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完全平定,苏定方又获加封食邑五百户。

显庆五年(660)正月,苏定方再次将俘虏带回东都洛阳,高宗在乾阳殿再度举行轰动全国的献俘仪式,苏定方又大大地威风了一把。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为光辉荣耀的巅峰时期,他已经成为能与前辈名将并驾齐驱的一代名将,国家栋梁。

四、挥师半岛,落日大旗

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显然是苏定方最为繁忙的一年,正月里刚刚从遥远的西方碎叶水畔回到东都洛阳,三月份朝廷就接到了朝鲜半岛最南端的新罗国发来的求救表,投诉百济与高句丽联手攻击新罗,已经快顶不住了。于是朝廷又委任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军兵十万余征伐百济,援救新罗。苏定方还没有来得及从荣耀的凯旋仪式的兴奋陶醉中缓过来,戎装上西域的沙土都还没有抖落干净,就又踏上了征伐遥远的东方半岛的征程。

唐军自山东城山(今山东荣城)登船渡海到达朝鲜半岛的熊津江口。百济军濒江屯兵,企图堵住江口。苏定方令陆战队从东岸登陆,顺着山势排阵,迅速发动攻击,百济大败,死者数千。唐水军战船乘海潮而上,大小舰只(能装载十万人,规模应该很壮观)首尾衔接、擂鼓呐喊,苏定方亲领步骑沿陆路与水军两路并进,联动夹击,猛追穷寇,直捣百济首都真都城(今汉城,哦,不,是鼠尔)。百济倾国兵出,但根本就是鸡蛋碰那个铁锤,一战即溃,死伤万人。唐军乘胜攻入外城,百济王扶余义慈及太子扶余隆向北逃走。唐军包围其内城,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趁机自立为王,率众固守。王孙扶余文思说:“国王与太子出逃了,叔叔却擅自为王,要是国王他们回来,我们都会没命的”,于是就带着家人亲信用绳子缒下城墙逃走,结果很多人跟随。

城内人心已乱,扶余泰毫无办法。苏定方组织勇士登城,把大唐的旗帜插上了百济都城城楼。扶余泰见大势已去,遂开门请降。随后,其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都先后投降。在王室的榜样带动下,百济诸城纷纷来降,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在韩剧里面非常威风强大文明发达的国家就这样没有了。

苏定方没花多少力气就完成了使命,于是领着大军押解百济国王连同王室成员高官重臣九十三人回长安献俘去了(他一定觉得那种仪式很过瘾),只留下百济太子扶余隆由副将刘仁愿带领少量唐军的扶持下建立看守zf,稳定人心。这样,同年的十一月,在东都洛阳,再度举行了威风八面的献俘仪式,主角还是我们意气飞扬的大将军苏定方阁下(顺便提一下韩国“学者”“考证”出了他们的某民族英雄已经把“侵略者”苏定方暗杀在朝鲜战场上的“历史真相”,估计东都献俘仪式上数万人都看到了鬼魂苏定方)。

次年,苏定方受命由陆路进攻高句丽,于浊水大破高句丽军,包围其都城平壤,但却遇到了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与唐军联手的新罗并没有按照约定如期送来粮草,等到粮草送到唐营,西伯利亚的特强寒流又来帮助高句丽苟延残喘,大雪严寒,持续不断,唐军疲惫饥寒,于是高宗诏令班师撤军。苏定方没能再灭一国,这是他军事生涯中唯一遭遇的大挫折(七年后高句丽为李勣所灭)。

唐大军撤出朝鲜次年,百济复叛并引领日军登陆朝鲜半岛,龙朔三年(663年),唐将刘仁轨、孙仁师率师联手新罗在白江口大战中重创日军,日军败退回国,不敢觊觎大陆千余年。而同年唐朝西北边境再起骚动,吐蕃与吐谷浑两国相互攻伐,吐谷浑大败。吐谷浑可汗是唐室的女婿,遂率国民数千帐投附唐朝。唐高宗为防止吐蕃入侵,搞乱西域的统治,决定加强在西部的军事力量。当年六月,苏定方受命以左武卫大将军职任凉州安集大使,节度诸军,支援吐谷浑。此时苏定方已是七十一岁的高龄,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奔赴西北边陲,为保疆卫国贡献最后的余热。

羌笛悲秋风,落日照大旗。乾封二年(667年),在遥远西陲的唐军驻地,白发萧疏、壮心未已的一代名将苏定方,默默地走完了他戎马倥偬的最后岁月,终年七十六岁。

苏定方死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名将一样得到应有的哀荣,而且他的死讯高宗过了很长时间才听说,因而十分伤感痛惜,于是对侍臣说:“定方于国有功,例合褒赠,卿等不言,遂使哀荣未及。每言及此,不觉嗟悼”。于是立即下诏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庄”。

关于这其中的内幕史书上并未明言,一般认为当时高宗因严重的眩晕症已不能视朝,武后掌握了朝廷大权,而她或者其掌权的亲信对苏定方有看法,因而故意加以忽视。但他建立的赫赫功绩李唐皇室并未遗忘,三十多年后唐中宗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苏定方名列其中,他的封地收入仍然交付其子孙世代享有。

苏定方少年从戎,勇猛善战、智勇双全,为人耿直端正,但其性格却不是一般想象中的大将军那么威严持重,身为武人却爱结交文士,闲时又喜欢吹嘘自己东征西伐所到极远之处遇到的奇闻异事,也喜欢收集些奇珍异宝(也就是些内地汉人少见多怪的土特产)到处送人,是一个蛮有趣的家伙。他出征高句丽时曾上书高宗说遇到了龙,自己本来想抓住进献给皇帝,但不成功,结果被人说他吹牛(说不定他真的遇到了龙也未可知)。当他遇到科举得意、少年老成的裴行俭时,“甚奇之”,尽管裴行俭是个一心以文治天下为己任的文臣学士,他还是把自己的一生绝学、兵法奇术统统灌输传授给了裴。在这件事情上,总感觉他很像那个四大恶人的老三南海鳄神,好不容易发现了资质绝佳的弟子,就无论如何都要收人家为徒的样子。就这样李靖天下无敌的兵法奇术就传到了第三代名将手中。好在裴行俭IQ特高,领悟力强,虽然当时并没有想到过有一天用得上,但还是把这神奇兵法牢牢地装进了大脑。像这样一个功勋卓著、品格端方而且性格有趣可爱的一代名将,却被通俗演义歪曲得面目全非,实在是令人喟叹。

近年来对历史人物流行“平反”——为曹操平反、为施琅平反、为李鸿章平反、为袁世凯平反,甚至有人要为汪精卫、为秦桧平反,且不论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怎样,至少他们确有应该非议的事实。而这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苏定方冤案,在学界早已论定,但在民间却一直无法平反,因为优秀的演义、评书、戏曲也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求全责备地乱加篡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应该为这些人物正名的历史教科书里,象苏定方灭三国这类史实基本上是不会提到或一笔扫过的,充分说明某种奇怪的史观仍然在作怪,那就是将内战高手视为维护统一或造反有理的英雄,而把外战名将视为侵略扩张和帝国主义的爪牙,而以这样的观点为指导的历史教育,导致了现代很多人只熟悉中国被列强欺辱抬不起头来的那一段,而看不到中国剑指天下气吞山河的另一面,妄自菲薄、盲目崇洋、弱民心态的历史虚无主义横行,这才是使人真正感到忧心的现实。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