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的另一面 依靠有限财力迅速发展地方经济
抗战初期,太原是国统区内抗日氛围最浓烈的一座城市,是一盏抗日明灯。
可以说,这盏灯是阎锡山和共产党共同点亮的。
当然,燃料就是当时弥漫在山西沟沟岭岭间特有的浓厚的民族抗日气氛。虽然,这盏灯后来燃成了熊熊烈火,把阎锡山烧得焦头烂额,但我们不能否认阎锡山在抗战初期的非常之功。
这是历史事实。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是一个精于拨拉算盘的生意人,一个见风使舵的阴谋家,一个修筑窄轨铁路的土皇帝,一个“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的旧军阀。却很少知道他是一个既有旧学渊源、又接受近代文明教育、各种思想兼收并蓄的开放型知识分子,是一个依靠地方有限财力迅速发展了地方经济的实业家,是一个在抗战初期积极抗日、吸引全国热血青年投奔的抗日领袖,是一个为八路军提供了巨大舞台的盟友。
真实的历史总是要比教科书复杂百倍。
留学日本,结交孙文,提倡三民学说,参加辛亥革命,年青时的阎锡山是中国政界的一个鹰派人物。
也曾暗揣天下之心,几次参加军阀大战,占据北京,号令天下,几近登顶,但最终功败垂成。
中原大战后,阎锡山年近五十,闭门舔伤,恍然而知天命,暗叹一声,方收回窥视天下之心。1934年11月9日,蒋介石携宋美龄到他的老家河边村探视他病重的父亲后,他更加铁心归倚南京。乃父临终前,再三告诫在其墓室后壁上全文镶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让阎百日守墓时晨昏默念,暗示他安守辅臣之命,勿生谋鼎之心。
所以,从此之后,阎锡山收敛羽翼,安心治晋。
世人多以阎氏在山西修窄轨铁路而诟病,讽刺其搞地方封闭。
其实不然。
当时山西主要有两条干线铁路:正太路和同蒲路,全是窄轨。
正太路与阎没有关系,1902年由慈禧批准,法国道胜银行承办,因而采用当时法国型铁路轨距,即一米宽之窄轨。
同蒲铁路由阎锡山于1933年5月开始修筑。此前再三申请,才得到南京政府允许,但筑路资金需要地方自筹,所以,阎锡山修筑同蒲路,始终贯彻一个经济的原则。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他坚持仿效正太线,主张将同蒲线也修成窄轨。据阎锡山向南京政府铁道部写出的《山西省修筑窄轻轨铁路之理由书》中透露:修每米38公斤宽轨,全线需要投资9000万元。经调查同蒲路沿线货运量每年约四万吨公里,连同客运收入(旅客7500万人公里),每年总计约350万。如果以该路运量每年增加30%计算,除去利息、支出,损益扣抵,50年内不但赚不了钱,累计还亏损37.43亿元。而改修窄轨,则不仅铁轨成本降低,而且能够节省大量人力与其他材料,投资仅需3400万元。20年内除收回全部投资外,并可嬴利670万元。50年内约可赚回30.63亿元。正负比较,利弊自明。
同蒲路1933年5月动工,1937年抗战爆发时基本贯通。这四年里,阎锡山花费了太多的精力,省署人员几乎全体总动员,轮番上路劳动。阎每周召开两次筑路会议,雷打不动。四年中不仅修成了850公里长、贯通全省南北的干线铁路,而且还完成了总长度达180公里的五条支线。
由于阎锡山一切从节约出发,处处精打细算,不仅工期大大提前,而且建筑费用大大降低,同蒲路的建筑费总计1650元,每公里费用不足2万元,不及原设计费用的一半,更不及宽轨铁路费用的五分之一。
这,不能不说是阎锡山在山西的一大德政。
造产救国,这是阎锡山治晋的又一思路。阎在日本时,就认识到工业化是世界潮流,是国家强盛之根本。中原大战后,闲居五台河边村的阎氏就聘请留美博士边廷淦为召集人,在太原设立西北实业公司筹备处,聘请各类专家为筹备委员,分设特产、矿业、纺织、化工、水利、牲畜、肥料、冶金、交通、商业、银行等12个小组,在山西各县、西北各地进行资源调查,设计规划。
1933年8月1日,西北实业公司正式成立,阎锡山自兼总经理,对全省旧有官办工矿企业进行了全面改组。
到全面抗战爆发,先后只有四年时间,西北实业公司名下已拥有数十家大型工业企业,包括钢铁、燃料、电力、机械、化学、建材、纺织、兵工、造纸、火柴、皮革、面粉等轻重工业、国防工业在内的规模可观、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体系。它所形成的以重工业、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一直延续到1949年及其以后,甚至现在。
阎对自己奉守颇严。
每天早晨,他都要集中司令部全体人员,集体训话,宣读重要文件,即使在最落难的时候,也未曾缀。他的确也是一个勤政的人。
阎个头不高,粗壮,最突出的是两只圆圆的美目,明察秋毫。几百人的朝会,他讲着话,下边有一个人走私,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稍稍驻目,一道电光闪过,令人不寒而栗。
可以说,在日本进占山西之前的几年里,山西民族工业、国民教育都有了较大发展。
百姓皆称“阎先生”。
虽然皈依南京,但阎锡山依靠其特殊身份以及与蒋介石的特殊协议,山西依然是国民政府治下的惟一特区。蒋系军队不在山西驻防,蒋系的各种特务组织,也不准留驻山西。最典型的是国民党党部,自从1931年被阎默许捣毁以后,一直没有建立。
若大的国民政府治下的山西,竟然没有国民党党部,没有公开的国民党员,真堪称民国怪事。
对这位资历高、实力强、威望重的政治老手,蒋介石想消化,却又苦无时机,只好私下里急得拍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