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袁世凯为不签《二十一条》做过哪些努力
提到袁世凯,大家必会有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他代表的中国政府签署的《二十一条》(也叫《民巷四条》),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耻辱的条约之一,也是日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严重罪行。在即将到来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之际,提到这些,是为了以史为鉴。其实,从签约谈判中的几个细节来看,袁世凯也是逼不得已,为了阻止这个二十一条,他已经使出了他所有的手段了。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大总统秘密递交了“二十一条”密约。袁世凯当然不愿意接受,但苦于兵力孱弱,在军事上无力抗争,只有尽力维护中国政府的颜面。他采取了很多办法。
袁世凯深知日本人希望此事速战速决,中国能立刻签署这份“降书顺表”。于是他定下对策,用个“拖”字诀。不过在谈判筹备期,袁就发现时任外交总长的孙宝琦,不能按袁的想法胜任此事。于是临阵换帅,换成了上海人陆徵祥(陆徵祥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代职业外交家,组建了中华民国外交部),并以曹汝霖等人辅佐。袁世凯用陆徵祥有诸多考虑:一是陆徵祥熟谙外交事物及礼仪,才干上没的说。二是陆徵祥没有派系。陆贫民出身,尊崇圣贤之道,不结党营私,不会被各方利益趋势。三是陆徵祥有知识分子鲜明的特点,善于文墨,书生气十足,单纯做事,且品德优良,便于把控。四是比较关键的,他完全不会日语(呵呵)。
人选确定了,北洋政府开始了一场老袁幕后指挥,陆徵祥、曹汝霖台前表演的大戏。日本人希望尽早开始谈判,可是陆徵祥新官上任,有很多事需要他来接手和处理,再加上陆总长有意无意地躲着。别说谈判了,日本人找到人都不易,每次找陆徵祥之前就差扔鞋判断方向了。好不容易找到陆总长,没说两句,也常常被紧急公事打断。每每遇此,陆总长的脸上也总是泛上歉意地笑容。不过该来的一定会来的,在日方的催促下,终于在2月2日星期二,一个很2的日期开始了首次会谈。下午3点,各怀心事的中日双方外交人员步入会场。开场白是必须的(后来是每次谈判的中方固定节目),陆总长是民国第一外交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讲到日本是“远东兄弟之邦”。陆总长讲完以后,出于外交礼仪,日本公使日置益也要发言,但他是带着任务来的。
谈判之前,日本外相要求他,趁着英美等列强都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中国的时机,尽快让中国签约。所以为了加快谈判速度,日置益简短谈了几句关于中日亲善的话就结束了,打算马上开始谈判。但陆总长又谦逊的笑了笑,把手一摆:“看茶。”于是进来几个端庄得体的女服务员,为在座的谈判双方献茶。民国茶歇的这个外交习惯是沿用清朝的,在中国呆了十几年的日置益也知道这个习惯,心急如焚的他尽管无心喝茶,但此时的日方不愿意为这样的小事驳中方的面子,破坏目前还算良好的氛围。再好的茶在日置益嘴里,也只有苦没有香。陆总长不愧与茶圣同姓,对品茶情有独钟。端起茶碗的他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每呷一口,仿佛要尝出茶的灵魂。还时不时的微微点头,让人无法打断他与茶的交流。就这样,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谈判还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当然,谈总是要谈的,陆总长有再大的茶瘾也只能先放一放了。
在日方看来,确定谈判的时间,是当务之急,他们觉得越早让中方屈服,越有利。日方首先提出天天谈判。可陆总长有他的苦衷:“我刚从国外回来接手这么重要的一个部门,时间殊为仓促,还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谈判。。。外交无小事嘛,呵呵。。”“那您看一周谈几次?”最后,经过反复讨论,第二次中日的谈判时间确定在2月5日下午3点。
谈判的时候,由于语言障碍,中日双方每说一句话,都要经过翻译,陆总长还好,他性子慢可日置公使着急啊,他深深体会到会一门外语多么重要,悔不该没有学中文,哪怕是会一些陆徵祥精通的俄文或法文。就这样,一个好不容易促成的谈判被拆的七零八落的。而且,语速不快的陆徵祥总长不但有极重的南方口音,还经常引经据典,搞得翻译经常会苦着脸,请求陆总长:pardon……sorry……pardon……。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谈着谈着,陆总长竟然向日本公使坦然说到:“还没仔细阅读条约,希望给一周研究的时间,然后再来详谈。”谈到最后,日置公使不无哀怨地说:“今日自三钟起至六钟止之时间,毫无进行,何时了结,殊难悬揣”。临别,中日双方还为日方是否带回一张修正案文件的事,又纠缠矫情了半个小时。就这样,第一次谈判,在亲善的主题下,只有了很少的进展。
在“拖”字诀的宗旨下,陆总长每次谈判都尽量延耗时间,有时还会说:“此事必须请示,待下次谈判再议。”他将二十一条的签字画押一直拖到了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