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解读李鸿章:身高一米八三为满清外交形象加分

2016-11-27 00:16:03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濮兰德记载了74岁李鸿章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被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

濮兰德记载了74岁李鸿章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被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洋人说到大清国总绕不开李鸿章。1896年,李鸿章欧美八国行,《纽约时报》日夜跟踪,天天报道,可谓世界级明星的待遇。庚子事变,李鸿章以一人当十一国,更是成为各国报纸版面的头条。在“绝版晚清”系列第一本《绝版李鸿章》中,作者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展现李鸿章的另一半面影。200多幅照片,60多段百年前欧美报刊的“时闻”均为首次披露的绝版史料。

李大架子一米八三

一米八三的身高在当时普遍缺少营养的大清国里算是鹤立鸡群。中部地区走出来的李鸿章即使在北国满人中也是“云中鹤”。以前总以为关外满人人高马大,其实不然。查满清贵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传说中的满人大汉其实大多呈“矮胖型”。

一米八三的个子,站在国际舞台上给清国人的形象加分不少。观察当时的西人漫画,中国人普遍被画得高一些,日本人大多“倭”点,这难道没有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李鸿章的功劳?

当时大清国在国际上并不“高大”,但是有着高大身躯的李鸿章却能给傲慢的英国人一个先“身”夺人的印象。濮兰德在《李鸿章》里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1892年,英国一位青年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他在两年后出版的《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中,记述了会见李鸿章的场景,并称这是他“ 毕生最美好的回忆”。寇松近距离观察了李鸿章。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无甚好感。他给当时76岁的李鸿章画了张素描:“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因为这时候已经很热,李鸿章戴着一顶篾底纱面的帽子,颇似灯罩,一只孔雀翎被一根缅甸翡翠做的管子紧紧扣住。他的袍子外面罩着一件丝绸补褂,朝服的两侧各开着一个口子,这样以便于骑马,前后补子则依照他的官品而绣着白鹤,这是文一品的标志。补褂的外面,齐腰系着一根皮制腰带,上面挂着钱包和一些小袋,袋子里装着他的扇子、鼻烟,以及诸如此类。”

通过这几位英美人的话,可以看到李鸿章的“大架子”一端,的确为他赢得了“威仪”、“威严”的感觉。

爱沾个洋气

晚清时代,皇家贵族爱沾个仙气,大臣清流们爱沾个清气,李鸿章不!这人眼睛向外看,做事儿爱沾个洋气:人家让子女学八股文,他却在家里请来美国驻天津领事馆的毕德格在家教儿子习洋文:“公子伯行(李经方)从之习英文,”“季皋(李经迈)朝夕与游,亦从问学。”不但孩子学,他自己也学。《李鸿章家族》里说:(毕德格)“还为他(李鸿章)用中文朗读了不下八百部英文、法文和德文的书籍,使李鸿章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不再生疏。很难设想,当时中国还有哪一位高官像李鸿章这样,用这样的方式读了如此丰富的外国书籍!这是大事儿,小事上,就连女儿孩子的喂奶问题,李鸿章也在信中这样吩咐:“乳姆既可,啜食一年后,照西法喂牛乳。”

最有意思的是李鸿章办西医院:1878年冬,他的夫人突发病症,郎中说是中风,外邪入侵导致半身不遂。吃了不知多少服药,然病就是不见好。无奈之下,李鸿章让英国传教士马根济博士来府一试。六天中,马根济大夫采用了“手摇电机诊治法”,终于挽回了李夫人的性命。李鸿章从此开始相信西医,由兴趣竟引申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天津建一所西医医院?他开始做天津的官僚士绅工作,甚至安排了一场由马大夫操刀的“手术秀”。当一个比拳头还大的颈部肿瘤被马大夫顺利摘除时,官绅们都啧啧称奇。在李的积极倡导下,社会人士募集了6千银两,再加上他亲自捐赠的4千两,共计1万两银子。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一日,新建医院正式落成,即后来的马大夫纪念医院。《天津通志》有这样的记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

不同于他的同僚“怕和洋人打交道”的自卑心理,李鸿章的天津北洋通商大臣衙门就像个小联合国,中外宾客日日盈门。何天爵自己就在1879年5月28日陪同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英雄格兰特陆军上将去天津见了李鸿章。他当时充当两人的翻译。这段李格神交的故事,让李鸿章彻底征服了美国读者的心。据记载,格兰特卸任离职后,携妻子周游世界。1879年5月28日格兰特到达天津之日,李鸿章曾予接待,两人一见如故。李格此番会面并非寻常应酬,其时正好发生日本吞灭琉球、置为冲绳县的重大事件,中国力争不成,清政府与李鸿章于是希望格兰特劝说日本放弃前议。格兰特的调停自然毫无结果,琉球并入日本版图已是无可挽回。

据说李鸿章在会面时看到格兰特的名贵手杖后,反复赏玩,爱不释手。格兰特见此情此景,知道李鸿章的心意,就说:“中堂既然喜欢这根手杖,我本当奉送。但这根手杖是我卸任时,全国工商界赠给我的,这代表着国民的公意,我不便私自转赠。等我回国后,征得大家同意后,才奉寄致赠。”李鸿章立即致谢道:“不必不必,我不过随便玩玩而已。”

1896年,李鸿章在纽约访问时,格兰特过世已经十年了。他特地探望了格兰特的遗孀朱莉娅。朱莉娅设宴款待李鸿章。朱莉娅即把丈夫的手杖立于台上,向出席者讲述了丈夫与李鸿章的交往和友谊,也和盘托出这根手杖的故事。然后,朱莉娅面向大家说:“今天适逢李先生来访,故特恳问大家:诸位是否同意把这根手杖转赠给李先生?”她说罢,满堂的出席者一致鼓掌赞同。于是,朱莉娅当众双手举杖,奉赠给李鸿章。李鸿章深受感动,回国后,视同至宝,须臾不离身。

关于手杖相赠的事,李鸿章来访事无巨细都报道的《纽约时报》上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却在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的照片中,看到了一根李鸿章拿在手里的手杖。

而《纽约时报》描述是,拜谒陵后,李鸿章才第一次见到格兰特夫人,相见时才相互赠送礼物。《纽约时报》说:“当尊贵的清国宾客进入将军安息地时,场面非常感人。……他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17年前与将军亲切会晤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

“结束这天的国务活动后,这位清国使臣造访了格兰特的寓所,在那里他见到了这位卓越将军的遗孀,这是他到美后第一次带有社交性质的活动。”

“专程从乔治湖赶来的格兰特夫人见到李总督非常高兴。他向她充分表达了问候之情。离别时留下了纪念品,并接受了夫人回赠的珍贵礼物。”

“这是李总督访问纽约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一天,有50万纽约人目睹了他身着长袍代表国家尊严的形象。”

为官之道在于“拼”

大家都说李鸿章会做官,还说他能把官位来坐穿。实际上他的为官成功之道非常简单,就是拼命地干,拼命地提新建议,拼命地提拔人(当然是他欣赏的人),拼命地储备各色人才“为我所用”,拼命地写信与同僚沟通,拼命地巴结对他工作前途十分重要的人物。

这个人从没成功地推托过一件棘手的事。查他的记录,似乎只有马关条约签字后,去台湾和日本人交割一事让他以“枪伤未愈”成功地金蝉脱壳了(但是还是他的大儿子去了)。大多数情况下,朝廷最后说:世沐恩泽,不得推脱!他便乖乖地去了。你可以说他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也可以说他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可人家要的只是干事儿的快感!

李鸿章这个人为了干事儿顺当,拼命地巴结重要的人物,拼命地写信与同僚沟通。别看他私下嫌张之洞罗嗦,浪费拍电报的银子,可他却能常和张之洞沟通,共同完成“东南协保”的事儿。他和翁同龢不对眼,却一口一个翁师父,让子女暗地里和翁家走动联络感情。和对口味的同僚,他在信中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喜欢和他们掏心窝子说话。这都是他拉人缘减少摩擦的为官手段。

对上呢?他和恭亲王以及文祥的关系是晚清时代最好的工作伙伴关系。但是这样的关系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多情况下,他和上峰是话不投机三句多。可是李鸿章却能屈能伸,忍性特好。其名言是:“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有论者说,他“事事曲承太后与军机王公大臣,不惜损海军以媚上。”他骨子里看不起老糊涂醇亲王,但是人家是光绪亲爹,李鸿章就竭力打报告,要人家来领导海军。果然,关系理顺了,李鸿章还是实际上的海军司令,醇亲王只不过合着慈禧太后常来刷一下海军的信用卡。大家是“共创双赢”。

1896年,在英国访问的李鸿章亲自前往哈瓦登城堡拜会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这张画是李鸿章在访问伦敦期间《伦敦新闻图片报》画的,从中可见他身材之高,在气质上一点也不输给格莱斯顿。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