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朱元璋后人 揭秘朱元璋的是否还有后代存世

2016-11-22 09:38:38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朱元璋后人: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他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民族,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政策,恢复了中华。那

朱元璋后人: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他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民族,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政策,恢复了中华。那么他的后代又现今在何方呢?

新郑:朱元璋画像捐给了国家

走进新郑市王耀松家,只见房屋正中供奉着朱元璋和军师刘伯温在一起的彩色画像照片,据他哥哥王耀君说,这张画像的原件保存在新郑市博物馆,虽然不是明朝画像,但有关专家说十分难得,因为反应朱元璋生活的画像这是第一张。现在王姓23户家家供奉的都是他从新郑市博物馆原件上照下来冲洗的。从前家里还有一张朱元璋的画像,高2米、宽1.5米,1964年前,他哥哥把画像捐给国家了。“当时省里、北京都来了专家,鉴定后说画像是明朝真品、是国宝,十分难得,保存对空气、水分、光线要求十分严格,放在我们家保存不如让国家来保存。就这样我哥哥让拿走了,国家还给他奖励了400块钱。”这幅画像现在保存在国家博物馆,1973年,王耀君到国家博物馆想看看画像,工作人员告诉他外宾看也要周总理签字,如果他能让周总理签字,就让他看。“我一个农民,上那里找周总理签字呀!我就回来了。”

他们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只祖先穿的布袜子,祖祖辈辈传说是朱元璋的袜子,但省、国家专家鉴定说不是,如果是朱元璋的袜子肯定有绣花,可这个没有。“这袜子原来是一双,另外一只被淇县姓朱的来续家谱时拿走了。”据记者分析,这袜子不是朱元璋的,应该是他们到新郑来的第一个人的。“我们家原来有一件黄龙袍,上面绣有一条龙,我小时候见过,但放毁了。”王耀君十分惋惜地说。

“自古至今,我们这里人都说我们是‘朱改王’,是朱元璋的后代,是从山西大都逃难过来的。”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王耀君1973年到处查找资料,发现《新郑县志》记载他祖先叫朱九式,是一个中医,从山西大都逃到新郑后,听说县官的女儿生病没人可治愈,是他治好了,为此乾隆四十年的县志记载了他,上面说朱九式是王室宗亲。记者认为,朱元璋的后代不会起这么简单的名字,可能他是朱元璋的第九世,为了躲避追逃他取了谐音叫朱九式。至于什么时候改姓王,他们先辈没有传说下来。

还有什么可以证明他们是朱元璋后代呢?73岁的王耀君说:“我爷爷是郁字辈,我父亲是炳字辈,我是耀字辈。因为没有家谱,后代就没有论辈了。虽然我们已经到了第22代,但我们姓王的从不乱辈,也不通婚。”

在新郑市郭店镇有个朱庄村,该村住着120户、670口人,在外工作人员有100多口。村民朱登亮打电话告诉记者他们也是朱元璋后代。记者好不容易找到这个偏僻的村庄,80岁的朱木林和他的两个弟弟以及村里其他人早已等候在朱登亮家里接受采访。据3位老人讲,他们家原来的牌位上写的有朱绍周、朱绍珍和朱伦洁、朱伦清,他们是恪字辈,儿子是广字辈,孙子是登字辈,重孙是庸字辈。由于没有家谱续后代,上世纪40年代他们到郑州姚桥贾岗村干活时,把贾岗村朱氏的族谱抄回当作自己的族谱起名字,现在已用到了“新宣传”辈。新中国成立前,从他们这里还有搬迁到尉氏去的。

因为没有家谱和祖传证据,根据祖先绍、伦辈和他们的恪、广、登、庸辈推算,只能断定他们是周定王的后代。至于他们是定王后代中那一支脉就不好断定了。

长葛:排行、传说和杞县的一致

文章见报的当天上午,一位在郑州工作的高先生打电话说,根据记者文章看,他们也是朱元璋的后代,他的老家是长葛市和尚桥镇毛庄村。记者来到毛庄村,几个热心人接受了采访。

据今年81岁的高广纪说,他们村有姓高的270口人,姓朱的200多口人,姓朱的原来姓崔,可能在清朝时候改姓了朱。“我们的家谱在“文革”时烧了,我们为啥姓高,和杞县的传说一模一样,我们的排辈和杞县的也一模一样。我们村恪字辈还健在,我是广字辈,儿子是登字辈,孙子是庸字辈。”高广纪说。据他推算,他们可能是伦字辈(即朱元璋的第13代)搬迁到此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祖先是周定王,至于从何地到此,没有人知道。他们早听说周定王的坟墓在禹县,可从没去祭拜过,最近要去祭拜一下。

几个老年人说,1977年“农业学大寨”平坟时,他们的祖坟里挖出了4顶官帽和文书,交公社了。清朝时,他们祖先出了不少武举人,小时候他们家里还有过去打仗用的弓箭。据他们前辈传说,从他们这里还搬迁到方城一支,由于在当地受人欺负,娶儿媳时,回来叫人去壮威,结果老家去了4个武官,从此方城的亲人再没有人敢欺负了。高广纪听他爷爷说,在过去他们还经常去新郑朱家走亲戚。“姓朱的分君朱和民朱,在过去民朱见了君朱都特别尊敬,后来周围有些姓朱的也按他们的辈分起名字。”几个在场的人都这样说。

这个村子的朱家和高家从来都按辈分称呼,两姓排行都不乱,大家都明白是一个祖先,见面都很客气,遇到红白喜事都前往帮忙或送礼。以前姓高和姓朱的都不通婚,这几年才有年轻人通婚。

荥阳:家谱断代祖先难以搞清楚

荥阳市贾峪镇朱顶村的支部书记朱东仁打电话告诉记者,他们村全部姓朱,不但有家谱,还有朱氏祠堂,100%是朱元璋的后裔。

记者来到他们的祖庙前,只见祖庙是一处十分破旧的老房子,大门上镶嵌着石刻的“朱氏祠堂”,门两边镶嵌着石刻的“宗德衍家声,祖功垂福泽”,对准院门口是一通石碑,上写:朱氏自大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河南弟兄3人,长讳彦明居温县平郜村;次讳彦良居密县庙朱村;三讳彦洛居荥阳槐西村,而后又迁至朱顶村。这个祠堂历史不长,石碑和门联也是后来镶嵌上去的,祠堂里空空荡荡。

如果以碑文为据,他们应是朱元璋儿子岷王的后代,因为,岷王位下第4代是“彦”字辈。可他们现在健在的有“润昭格广登庸”6辈,这又是周王家的排行,前后矛盾。况且永乐年间中国还是朱家的天下,朱家各个支脉都吃俸禄、都有分封,怎么会到处搬迁呢?难道是朝廷政治斗争中逃难?都无从考证。

他们向记者出示的家谱也是民国20年(即公元1931年)时朱家人千辛万苦到处寻找后写的,但家谱格式和杞县高家的大相径庭。家谱中起名字的前20字(即朱元璋为后代起名排的字)倒是和杞县家谱中的一样。但后20字是他们后来自己续上的,也没有多长时间,即:“承先光祖训,修德振家声,景福延令绪,永世庆华宗”。

这个家谱收录了秦王、晋王、燕王、周王、楚王等朱元璋儿子后代起名的20字。可见,在没有交通工具的岁月里,荥阳朱家为续这个家谱费了多大的工夫啊!

据村支部书记朱东仁讲,他们原来的家谱在历史上被大火烧毁,好像曾经姓屈,历史上也曾经被剿杀过。现在全村有2400口人,有通婚的。很久以前,从他们这里又有人搬迁到密县、登封和古荥居住,现在附近的上星湾、下星湾、石佛沟等村子都有姓朱的,包括他们一共有3000多人。他们十分想搞清楚自己的来龙去脉,已在3月初成立了朱顶村朱氏理事会,印刷了数以千计的《致朱氏子孙的一封信》,广泛散发给姓朱的,准备续家谱、建祠堂、成立朱顶朱氏研究会。

记者听说金水区庙李镇二十里铺村也有很多姓朱的,前往了解情况。村干部朱登超说,他们村有姓朱的700多人,知道的排行有润、昭、恪、广、登、庸,至于从哪里来到此地、祖先的传说、家谱都没有,因为起名字的前20字已使用完,后来出生的孩子都是随便起名字的,但大家都不乱辈,只要辈分明白,五六十岁的人见了二三十岁的人不喊爷不说话。从排行看,他们应该是周定王的后代,但没有其他证据可以完全断定。

吉林:燕王后代本是河南安阳人

从网上看到本报的报道后,家住吉林省白山市的燕王第20代孙子朱本玺(猷字辈)和记者取得了联系。据他讲,他的先人在清代家谱命名排行20字后又续了20字,即:“本源续古礼,忠孝可传世,道德治家远,仁义流芳名。”

他的祖籍是河南省安阳市,新中国成立前,会中医的爷爷朱先明去了吉林,爷爷是独子,父亲是1953年才出生的,现在他们家族在吉林有36人。由于家谱在“文革”时被烧,爷爷已去世,大学毕业的他显得很无奈地说:“其实,我很羡慕杞县的高广启,他们有完整的家谱,可以名正言顺的说出自己的祖先。因为没有家谱,我们说自己是朱元璋的后裔,有些不理直气壮,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我们是在冒充。其实,现代科学很发达,如果真的想弄清楚是不是朱元璋的后裔十分容易,搞一下基因检测就可以了。”

通过本报的牵线搭桥,现在这些朱元璋的后代都联系上了。朱本玺听杞县的高广启说,今年安徽省凤阳县要举办朱氏宗亲大会,他说:“如果到时候工作不忙,我将尽力去参加,毕竟这样的机会难得。”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