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秦宣太后芈八子 中国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

2016-11-21 12:38:42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大概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这离她离开政治舞台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她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

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大概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这离她离开政治舞台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她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魏丑夫,于是宣太后传下命令:“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战国策》)

历史人物往往分为这么几种,层次比较低的是那种跑龙套的角色,这些人的作用就是当符号用,即便把他们的名字换成别人的名字也和历史的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

再高一个层次的就是历史的推动者,这些人对历史事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历史人物的最高层次就是历史的缔造者,他们开创了一个时代,并最终改变了一个时代。

而秦国的历史上,秦宣太后,就是这样一位可以改变时代的女性。她到底牛到啥程度呢?这么说吧,到现在都还有学者坚信,秦始皇的兵马俑其实不是给秦始皇陪葬的,而是给这位秦宣太后的。

秦宣太后本是秦惠王身边地位比较低下的女人,她是楚国人,从种种迹象来看,她很有可能是陪嫁来的媵妾。秦宣太后在秦惠文王的时代被称为芈(琇)八子,这并不是啥名字,而是一个封号。

这里来简要地谈一下,秦汉后宫的等级,秦汉后宫比起后世的明清来说,皇帝的女人封号还是比较简单的,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后来汉朝也沿用了这套制度,并把八子等同于男性官员中的中更一级,比五大夫还高两级,等于侯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张良给刘邦立下了多少功劳,最后就是个留侯的爵位,可是在秦汉时代一旦皇帝喜欢这个女人,就很有可能被赐予侯爵待遇,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正式开始讲这位传奇太后之前,我们还是要复习一下功课,把秦国在战国时的发展的背景简要地说一下。

在第一卷中,我们讲到了秦穆公及其女性故事,谈到了那位著名的晋国女子穆姬嫁给了秦穆公,并且给秦穆公带去了秦国第一位外籍雇员百里奚。从此,秦国开始走了一条比较有意思的发展路线,他们靠外援打天下。

这个传统一直被延续到了战国,战国开始后,三晋韩、赵、魏率先变法,体制的改革,实际都要早于秦国。但是秦国继续发挥他们的优势,雇佣军模式,结果一个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登场了,这就是商鞅。

商鞅,姬姓,是卫国的公族。最初,商鞅的首选并不是秦国,而是他师傅李悝所在的魏国,但是魏国看不起商鞅,那没办法了,找工作是件挺困难的事,哪给发工资去哪吧,就这样商鞅来到了秦国,因为商鞅知道,秦国人不排斥外来知识分子。而让商鞅没想到的是秦国是知识分子的天堂,这里不仅发工资,还给上五险一金,这下可是把商鞅美坏了。

商鞅来到秦国的这一年正好是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孝公即位的当年。

很多人认为商鞅是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商鞅一直劝孝公学尧舜禹汤的仁义,行所谓帝王之道。可是这套东西,就像我们小学时上的思想品德政治课一样,太死板,都是理论,是没有什么人愿意听的。

政治家的思路是广阔的,既然这种老套的思想不能打动秦孝公,那么就换一个思路。商鞅大谈富国图霸之术,秦孝公立刻被打动了。

怎么富国呢,照抄一下中学历史课本,商鞅是这样做的,编制民户,加强刑赏;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等。

这次变法里的很多条款实际是一次政治利益的重新洗牌,财富的再分配。商鞅的新法虽得秦国民众的欢迎,却严重地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顽强反抗。毛泽东同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革命革到自己头上,那就是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了。”而对于秦国的旧贵族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在秦孝公死后,商鞅知道情势不好想溜,但是没跑远,被逮回来了,最后被五马分尸处死了。

虽然商鞅死了,但是他所留下的变法精神,却没有因为秦国政权的更替而改变,这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治国精神得到了传承,一直到秦国统一中国,甚至秦国最终的灭亡也和这种商鞅的治国精神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秦宣太后,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夺位

秦宣太后是一个比较受秦惠文王宠爱的女人,从她生孩子的数量上就能看出来,当时王宫中的女人,能够得到秦王的一夜宠幸都实属不易,可是秦宣太后却为秦惠文王生了三个儿子,可见秦惠文王对她的恩宠。

但是,芈八子的大儿子嬴稷,却被送到了燕国去当了人质。燕国是个小国,也和秦国并不接壤,更谈不上和强秦抗衡。秦国怎么会把一位王子派到那里去当人质呢?

我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秦惠文王的王后很讨厌这个受到君王宠爱的女人,她想报复这个得宠的女人,怎么报复呢,她想到了把这个女人的孩子送到外国去当人质这种恶毒的办法。

秦惠文王辞世后,嫡长子秦武王即位,这位秦武王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他任用的人也都是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主。历史就是这样神奇,如果这位秦武王多活两年的话,整个秦国的走向很可能会向负面发展,而此时上天要把天命赋予秦国。

秦武王很快就死了,他在位只有三年,这一年是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得非常搞笑。《史记》记载:“王与孟说举鼎,绝膑。”他跟一个叫孟说的大力士比谁能把鼎举起来,人家霸王举鼎是因为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而秦武王纯粹属于健美教练的级别,连举重运动员都不算。结果,秦武王没玩好,伤了气,不久就死去了,这么蠢的皇帝在日后还有很多,这些蠢皇帝的事迹请参看我写的《他们曾经这样蠢》一书。

秦武王的王后是一位魏国的女子,这位女子并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史料记载其他女人为秦武王生过孩子。好了,既然没有嫡子,那么秦武王的兄弟就成了秦国继承人的合法候选人。秦惠文王的儿子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秦宣太后的生育数量推断,应该不会少。

王位这个东西永远是狼多肉少,想要得到它就要费尽心机。机会往往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有准备的是两拨人,一拨是秦武王的妻子和母亲,她们很快推举了公子壮为王。另一个集团就是以秦宣太后为首的利益集团,原来秦宣太后早就看着秦武王不着调,早晚有一天要出事,而自己的儿子也都在壮年,很有可能作为王位的有力争夺者,所以她做了细致的准备。

首先,她私下联系了燕国和赵国,让他们在外围造势,推举在燕国的公子嬴稷回国即位。赵国不知道正是这个举动让后来的长平之战毁了整个赵国。在内部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成为了最可依靠的外戚势力。

结果既意外也不意外,远在燕国的嬴稷回国即位了,经过长达三年史称季君之乱的王位争夺战以秦宣太后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胜利的一方笑逐颜开,失败的一方却只能接受悲惨的结局。公子壮、惠文后,以及其他的惠文王王子们,都被魏冉杀得干干净净,武王后也被赶回了娘家魏国。(《史记。秦本纪》:“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

魏冉由于秦宣太后在助子夺位的功劳,被授予将军一职,嬴稷凭借母亲和舅舅的帮助,成为新一任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

一个二流的后妃,一下子成了一个西方强国的太后,这种转变,有谁会想到呢?

可是谁又会想到呢,秦国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历代君王都非常有作为,他们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秦国是由秦宣太后缔造的,这又有谁能想到呢?

秦宣太后的眼光

此时,虽然秦国的大局已定,但是秦国实际是万分危险的,因为各国都在观察秦国的动态,而秦国自身也要面临多线作战的严重威胁。

秦宣太后为了避免这种威胁,做出了大胆的联姻计划。她命令儿子秦昭襄王娶楚国的公主为王后,同时也将秦女嫁给了楚国。再加上赵、燕两国和自己关系不错,这就让秦国的局势顿时稳定了下来。

在内政方面,秦宣太后大胆使用了外戚,也就是自己的亲戚。在楚怀王的推荐下,秦宣太后让自己母族的寿担任秦国的宰相。魏冉又升官了,他掌握军权,被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还有一位秦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封地先是陕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变成了河南密县。秦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公子市被封为泾阳君,封地在今陕西泾阳,后来又换了一块封地是宛(河南南阳);公子悝被封为高陵君,封地在陕西高陵,后来又换封地为邓(河南郾城)。

这些能看出什么来?秦宣太后任人唯亲,扩张自己的势力?如果只看到这点,未免就太小看秦宣太后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秦国的扩张,这些外戚的封地,其实都并不在秦国的疆域之内,很明显是掠夺来的。穰、宛、邓三地,是公元前310年和前291年从韩国抢来的,而新城则是公元前300年从楚国掠来的。山东定陶是齐国的土地。

掠地只是表面,秦宣太后更为厉害的是她对人才的重视,比如后来的武安侯白起就是魏冉发掘出来的人才,其实如果当时没有秦宣太后的认可,恐怕白起也只能在魏冉那里做个马前卒。秦宣太后也继承了秦国先辈爱引入外援的特点,很想在外国引入更多的人才,她率先看重的就是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

秦国要请这位强力外援来当国相,是下了血本的,秦宣太后命令自己的儿子泾阳君去齐国当人质,换孟尝君过来。泾阳君毫不在意,大摇大摆地去了,他有母亲和强大的秦国在后边撑腰,去齐国,没关系啊,就当公款旅游了。可他到了齐国才发现,原来齐国压根就不敢留这位爷。好吃好喝游览了一番后,齐王让孟尝君和泾阳君一起上路回国去了。

有些人天生就有亲和力,孟尝君就是如此,一路上孟尝君和泾阳君成了要好朋友。但是孟尝君的门客们劝住了他,他们认为此次去秦国是凶多吉少,而孟尝君接受了这次建议,他第一次去秦国实际没有去成。

就我看来,孟尝君一步错,步步错。

最初,秦国请孟尝君来,确实是有诚意让他来当国相的,所以当第二次来请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答应了。但是这时候,秦宣太后很可能已经去世了,所以当孟尝君到达秦国后,事情发生了变故。

首先,秦国内部出现了重大的分歧,有人对秦昭襄王说:“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襄王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不但闭口不提聘相之事,反倒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而且还要杀了他。

泾阳君与孟尝君私交甚好,他知道了昭王的意图,便把真实情形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吓得魂飞魄散,本想到秦国来当公务员,这倒好,有可能被人当成死尸来处理了,恨不听那些门客的劝阻啊。其实,我倒认为是早来两年就好了。泾阳君此时告诉孟尝君,去找我嫂子燕姬帮忙,好使!原来燕姬是秦昭襄王的宠妾,秦昭襄王是日夜离不开她。

孟尝君托人跟燕姬搭上了关系,燕姬答应为孟尝君说情,但是燕姬知道,孟尝君来时送给了秦昭襄王一件千年白狐裘,所以自己也想要一件。孟尝君这下可为难了,这千年白狐裘,世上只此一件,而且已经送给昭王做见面礼了,怎么办?

正在愁苦之际,孟尝君宾客中有一人挺身而出,前往秦宫内库盗裘。这位门客学着狗叫,迷惑了守库人,果然将白狐裘盗回。

孟尝君大喜过望,连忙请泾阳君拿着去贿赂燕姬。女人会使男人智力低下,特别是男人喜欢的女人。燕姬很快把秦昭襄王的智力搞得极低,秦昭襄王答应放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出来后,一路更名带着食客们跑到了函谷关,此时秦昭襄王的智商突然又恢复了正常,不对啊,干嘛要放孟尝君走呢,他身边可是奇人异士极多。

追,秦昭襄王下令。

孟尝君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照规矩是要清早鸡鸣之时才能开关放行。眼见前边大关挡道,后边追兵将至,孟尝君手下又一位奇人学起了鸡打鸣。士兵本来就困,听到鸡叫,也分不清是何时辰,以为天快亮了,立即开门放行。孟尝君大喜带着人马逃出了秦国。

其实孟尝君来齐国本来是秦宣太后的建议,让秦国可以多一个贤士,没想到让自己的儿子秦昭襄王给办砸了,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但是我们丝毫不能怀疑这位太后的眼光,因为如果能重用孟尝君,他带来的绝不只是他个人的智慧,而是一个可以称得上完美的团队。这支团队如果在秦昭襄王的时期就归秦国拥有,秦统一六国的步伐很可能会更快一些。但是可惜,秦昭襄王没有母亲那样的眼光和见识。同样可惜的是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既没有在秦国发生作用,也没有在齐国被重用。

复杂的情感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的秦宣太后是一个复杂的女人,我们也同样能看到这个强势女人背后的那种平凡的情感。

著名演员王姬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秦宣太后的人生是很难的,她年轻守寡,又独立支撑起了大秦帝国,当一切都平静下来的时候,她感到了寂寞。寂寞是人最大的天敌,人为什么害怕死亡,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那种与生俱来的对寂寞的恐惧。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秦宣太后这样的故事。匈奴的义渠王,归附服从了秦国,但是秦昭襄王继位后,前来朝贺的义渠王桀骜不驯,对秦昭襄王非常不屑,大有反叛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外有六国,内政不稳,如果北方的匈奴再给自己点颜色看看,那可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在此情形下,秦宣太后做出了一个让后人诟病很久的决定,私通义渠王。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夜情,而是那种长久意义上的牺牲,因为秦宣太后还为这位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

这种关系维持了很久,当秦国再次强大的时候,秦宣太后开始对这位“情夫”下黑手了。首先她骗义渠王到了甘泉宫,这义渠王和秦宣太后做了几十年的情人,丝毫没有怀疑秦宣太后对自己的感情,可有些时候,感情是不可靠的。

等待义渠王的不再是温柔乡,而是鬼头刀。秦宣太后命令亲兵把这个在自己床上混了几十年的男人杀了,她和他没有感情,也没有任何的情义,而他们所生的那两个孩子,在历史上也没有任何记载。《聊斋》里有一个女人把和霸占自己恶霸所生的孩子摔死的故事,我不知道秦宣太后是不是这样的狠心?但是所有的历史记载都提到了一句话,“秦乃虎狼之国”,不知道这样的惨剧会不会发生?

自此秦国最后一个忧患被铲除,秦国把对匈奴的防线推到了长城一线,这下秦国可以腾下手来,把目标瞄准在统一中国上了。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故事挺特别,那就应该再听听下边的故事。

楚国进攻韩国,韩派使者去向秦国求救。韩国使者名叫尚靳,秦宣太后把他召到了跟前,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被日后的史家称为跃然“史”上的淫词滥语,“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秦宣太后说得很明白,那就是对我有好处的我就干,对我没好处的我就不干,不过比喻的如此奸邪,而且跃然在《史记》之上,也真是世间罕见。

对于这件事情的解释,我只能用秦宣太后的寂寞和她对大秦帝国的那种责任感来解释,这两重感情在她的心中充斥着,交错着,起着各种化学反应,最终她的淫词,却也能化作一道政治符咒贴在了韩国的身上。

这就是最真实的秦宣太后。

退位

秦宣太后的辉煌是从她帮助儿子登基开始的,而秦宣太后的没落是从秦国的另一个能人开始,这个人叫范雎。

范雎有功吗?当然有,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就是他提出来的。范雎有过吗?当然有,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后的退兵就是他一手导演的,如果白起一鼓作气,赵国早就被夷为平地了。但是人要看他的大处,从大处来说,范雎是对秦国和整个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比如,范雎入秦后,他马上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宣太后的弟弟和儿子们都太厉害了,厉害到秦昭襄王根本没有什么实权。

魏冉等“四贵”在秦国已经习惯了唯我独尊的生活,可此时一个来自魏国的小子,要彻底改变这一切了。

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派王稽出使魏国,来到了魏都。范雎的挚友郑安平听说秦使来到,认为这是范雎的好机会,便应聘做馆驿的仆役,找机会接近王稽。郑安平好不容易见到了王稽,说范雎是个能人,请求秦使见上一见。王稽同意了,因为任用六国的人才,一直都是秦国的传统。和范雎见面后,他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就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

但是范雎到了秦国一直没有受到秦昭襄王的召见,不是秦昭襄王不想见他,是因为秦昭襄王压根就没有权力召见他,召见了,怕母亲不高兴。后来,魏冉带兵去攻打齐国的刚(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范雎利用这个机会向秦昭襄王上书。这次,他终于得到了秦昭襄王的召见。

范雎此时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他知道秦国现在并不在秦昭襄王手中,不敢贸然进言,秦昭襄王也知道这些,所以喝退了左右。

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范睢这才说道:“吕尚遇见文王,文王厚待吕尚,吕尚就把掏心窝子的话都说了出来,所以文王取得了天下。我现在只不过是秦国的一个过客,跟王没有交情,而我现在要说的事牵涉您的骨肉之亲。我愿以一片忠心进说,但不知王的心是怎样的。我不是因为害怕不敢讲。我知道今天讲了明天就会被害,然而我无所畏惧。人都免不了要死,如果能够对秦国有些好处,这是我最大愿望。我所害怕的是我死了以后,天下的人不知我是尽忠而死。”

这几句话说得秦昭襄王很感动,便说道:“我有幸今天得见先生,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都说,不要怀疑我。”

范睢展开他的宏篇大论:“秦国地势险要,军队众多,军民勇敢,可以成就霸王的事业。但闭关十五年,不敢进兵山东,这是因为穰侯为秦谋不忠。”范雎毫不退让,矛头直指魏冉。他见秦昭襄王没有怒气,便接着说道:“穰侯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刚、寿,这是失计。出兵少了,不能对齐国怎样。出兵多了,对秦国有害。今天秦跟邻国的关系都不怎么样。过去齐王南攻楚国,破军杀将,辟地千里,但是最后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齐国难道不想得地吗?形势不允许呀!各国看到齐国很疲惫,君臣不和,就兴兵伐齐,大破齐国。齐国所以大败,是因为伐楚而肥了韩魏,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敌人粮食啊。”

战略不对头就得改,范雎提出了最新的作战方案,这也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的作战方针。从此,范睢日益得到秦王的信任。

又过了几年,范雎又对秦昭襄王进言了,这次不是批评魏冉有战略性的失误了,而是直接告诉他,秦国很危险,危险的根源就是太后一党。

“我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没有听说齐王。只听说秦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君,没听说有秦王。王是一国的首脑,国家大事由王决定,有生杀予夺的权威。今太后能够擅自行事,穰侯能够把持对外大权,华阳、高陵、泾阳君可以自行决断,这是秦国的‘四贵’。四贵的权势盛,国家就危险,大王的权力怎么能不倾覆,令怎么能从王出?有四贵,也就没有王了。崔杼、淖齿是齐国的臣,齐君被他们害死。李兑是赵国的臣,主父被困于沙丘,百日饿死。今秦国太后、穰侯专权,高陵、华阳、泾阳君为羽翼,这跟崔杼、淖齿、李兑有什么两样?今天秦国从有等级的官吏到诸大臣,以及王左右的人,都是属于相国魏冉的,王在朝廷是孤家寡人。我实在为王惶恐不安。再这样下去的话,拥有秦国的不会是王的子孙了。”

秦昭襄王被范雎打动了,他难道不知道这四贵很讨厌吗?虽然都是亲戚,但是也不能常常骑在秦王头上拉屎吧。秦昭襄王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他顾及自己的母亲,她为秦国付出的已经很多。

可现在秦国真的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秦国在商鞅之后一直设立郡县制,所以权力大多是掌握在秦王的手中,少有地方割据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就要在秦宣太后的威势下产生了。

所以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把执政的秦宣太后轰下台,然后把“四贵”解散,让他们该干嘛干嘛去。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把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逐出关中,免掉穰侯相位,改用范睢为相,封为应侯(应在今河南宝丰县西南)。而在秦国执政四十一年的秦宣太后终于走下了政治舞台。

这对她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因为她太累了,这不应该是一个女人所承受的压力。

最后的花边新闻

秦宣太后给我们最后的印象,是《战国策》里对她的记载,这可以说是她给世人留下的最后的印象。

当“四贵”倒下后,秦宣太后也退出了政治舞台,秦昭襄王和范雎是怎么成功夺权的,史书上并没说,但是夺权的过程非常顺利,魏冉等人像是等着让秦昭襄王削藩一样,没有做任何的反抗。

为什么?大家想过吗?

我感觉这里边是秦宣太后的作用,因为“四贵”都与秦宣太后有着血缘关系,都是她最亲密的人,四贵在如此大的变故面前显示出了冷静,而秦昭襄王也并没有赶尽杀绝。这只能理解为秦昭襄王和母亲私下里达成了某种协议,能够让王权在和平的条件下过渡。秦宣太后办到了,她说服了自己的亲人,交出了他们手中的权力。包括她自己也要离开这个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舞台。从这点上来说,秦宣太后配得上任何言语的称赞,因为她保存下的是秦国的实力。

退休的老人是寂寞的,秦宣太后当初有两种感情在自己的心中反复冲击,一种是寂寞难捱的女性情感,一种是对国家的责任感,现在对国家的那份感情淡了。而女性的情感上的空虚,自然就占领了她感情的高地。

秦宣太后有过很多情夫,但那大多数是为了政治需要,而此时她有了另一位情夫名叫魏丑夫。

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大概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这离她离开政治舞台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她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魏丑夫,于是宣太后传下命令:“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战国策》)

魏丑夫眼见得宣太后出了这么个主意,本来是想陪着这个老太太让她能给自己一点好处,现在倒好,要把小命搭上了,吓得他够呛,于是就去找大臣庸芮想办法。

庸芮便去求见太后,秦宣太后召见了他。面对已经奄奄一息的太后,庸芮说道:“听说您要让魏公子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底下怒火已经积得够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阴世,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机会跟魏丑夫寻欢作乐?”秦宣太后应道:“善!”然后就打消了这个想法。我们不知道她这最后一个“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一句怨恨的反话,还是一句真心的忏悔,或是她根本不想再杀害无辜。我想这一切只有秦宣太后自己知道了。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秦宣太后薨,下葬在芷阳郦山。

很多人反驳说,秦始皇兵马俑不可能是给秦宣太后的陪葬,我要反问,为什么不可能呢?这个女人为秦国付出了太多太多,她一生没有做过一件糊涂事,即便是大家反感的事情,都没有造成恶果。就是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牺牲了自己亲族的利益,而把政权还给了儿子。所以,大秦帝国实际是由秦宣太后开创的,她是彻彻底底的历史缔造者,虽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没有她就没有秦国的未来,这样的贡献岂是一座兵马俑随葬坑就能够与之匹配的吗?

当秦国统一六国,在历史记住了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想到过曾经有这样一位女人呢?谨以此章纪念那些在历史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却被遗忘的女性们。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