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人是怎样传承佤族历史文化的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们录音录像存档。她高兴地说:“这是我们佤族文化的第一批传承人”。
2003年以来,西盟县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建成了佤族博物馆,继续保留发展了民族歌舞团,举办一年一届的“木鼓节”,还对被命名的民间艺人给予了一定的生活补助,开办阿佤文化传习小组,抢救、保护、弘扬佤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习小组的孩子全是佤族子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佤族文化,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基础。老师也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文化局的干部,也有长期生活在佤山农村的民间艺人,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补助教师和学员的食宿费。学员们每天放学后就到传习组集中排练,双休日则全天授课,专习佤族传统舞蹈、器乐、说唱、礼仪等内容。今年毕业的12名学员是众多参加学习的孩子中的佼佼者,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系统学习培训,成为佤族文化传承的新一代骨干力量。
传习组2005年开办以来,12名学员已是名满佤山的“小明星”。2007年,孩子们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国际音乐理事会论坛上表演了佤族歌舞《阿佤风韵》等节目,并于2008年参加了云南省春节联欢晚会,好评如潮。此后他们又参加了普洱市和县里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声名鹊起。
1996年出生的尼涛今年12岁,虽然还在读初中,却已“见过大世面”,他和同伴们学习一丝不苟,在烈日下一招一式认真练习,学会了不少佤族的民间歌舞表演套路。尼端和岩冲都是省级民间艺人,担任传习组指导老师以来,他俩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不保留地传给孩子们,以传习所为家,为佤族文化传承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