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族称是怎么来的?又有何意义
2016-05-30 11:24:32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
导语:普米族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汉朝初年,普米族先民分布在牦牛王属地,被统称为“笮”、“牦牛夷”。晋代,普米族被称作“西番”。
唐
普米族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汉朝初年,普米族先民分布在牦牛王属地,被统称为“笮”、“牦牛夷”。晋代,普米族被称作“西番”。
唐代,普米族地区属南诏势力范围,普米族先民又被南诏统治者统称为“东蛮”。随着历史的沿革,许多称谓逐渐被淘汰,而“西番”的称谓却延袭了下来,并屡见于汉文典籍。
但“西番”一词在历史上,曾泛指滇、川、青、康一带藏缅语族的各少数民族,普米只是西番众多支系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汉族和白族称普米族为“西番”,彝族称之为“窝朱”,藏族和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称之为“巴”,丽江纳西族称之为“博”。
普米族自称“培米”。“培”意为白,“米”意为人,有白人的含义。“普米”是普米族人比较统一的自称,这一称谓在不同地区的普米族中又有语音上的差异。
宁蒗的普米族自称为“普日咪”、“啪咪”,兰坪县的普米族自称“普英咪”、永胜、丽江等县的普米族自称“普米”、“平米”、“批咪”等。四川省木里、盐源、冕宁和九龙县也有部分普米族自称“拍咪”的,但这批普米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划为藏族。
1960年,国务院根据普米族的意愿,正式确认滇西北的“普米”为单一民族,并定名为“普米族”。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