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历史 回族历法经历了哪些历史
在历法方面的成就 最早的回族历算可以追溯到唐朝,据《新唐书》记载:“《九执历》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古度,无余分。”这与中国历法中贮存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出入,根据明清两代天学文学家的考证,《九执历》就是回回历法。因此,可以说,《九执历》是唐朝来华的穆斯林对中国历算的首次贡献。
到了公元961年的宋朝时期,安徽回族马氏的先祖、天文学家马依泽应宋朝皇帝的邀请从西域来到中国,编修新历法,以纠正中国原有历法,并将阿拉伯占星术中黄道十二宫的方位及太阳入宫日期的推算方法引进中国天文学,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于963年四月修成《应天历》。《应天历》包括历经、算经、五更中星历成、昼夜日出入立成、晷影立成等六卷,这是第一次系统地将阿拉伯历法引进中国的尝试。元朝时期,曾一度使用金朝的《大明历》,但该历法与实际天象多有误差。扎马鲁丁在至元四年,参照阿拉伯历法与编制了《万年历》进献元政府,元世祖批准颁行,该历在中国社会通用了14年。
1313年元仁宗皇庆二年,回族各国穆斯林通用的阿拉伯太阴历,即伊斯兰教历,在中国穆斯林中流传通用。在明代,马沙亦黑与马哈麻兄弟二人翻译阿拉伯天文学著作《回回历法》与《明译天方书》。
这两部书使阿拉伯的许多天文要领首次传入中国,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成为中国天文名著。明朝上层统治者十分重视回回天文历法,回回天文学和回回历法仍有重要地位。
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政府正式设置回回司天监,将元时上都司天台的工作归轩司天监,回族天文学家黑的儿、马德鲁丁、马哈麻父子等到人都到司天监工作。洪武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下高天文笠、汛刻笠、大统历笠、回回历笠,马沙亦黑、马哈麻兄弟二人从事观测和研究,还制造过浑天仪,他们多次出使西域,不仅为促进中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还利用出访时机,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资料,正是靠他们的勤奋观测、知识积累,为后来译著回回历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马沙亦黑、马哈麻等回族天文学家译回回历书,马哈麻于洪武十六年译出《天文书》,马沙亦黑于洪武十八年译出《回回历法》。《天文书》系波斯天文学著作,这部书的翻译,第一次将西方有关星的要领以及20个西方星座名称介绍到中国。《回回历法》根据阿拉伯天文学的计算方法,充分利用马沙亦黑等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以及元朝时搜集的资料加以综合编译而成。《回回历法》中所运用的许多天文数字都有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明朝天文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回回历法》的参用达270余年,这是马沙亦黑等天文学家对中国历法的重大贡献。
回族在历法方面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国历法的发展,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就直接参照了回回历法,并参考了由回回人引入中国的《积尺诸家历》48部、《速瓦里可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穷历法段数》7部等众多的天文历法资料。
为此,后人曾评价说:“郭守敬所凭的实测,大部分是回回的遗产,实集中回历之大成”,正是由于吸收了回放天文学家引进和创造的历法成果,《授时历》能够实用360多年,这其中也包含着回族天文学家的心血。
20世纪以后,丁子瑜、马以愚、黄明之、胡继勒、马复初、马坚等回族穆斯林学者又著述了《寻月指南》、《回回历》、《天方历源》、《环宇述要》、《伊斯兰历源详解》、《回历纲要》等众多的天文历法著作,这些著作的问世,是新的历史时期回族穆斯林对中国天文历法史的做出的重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