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传统文化 > 正文

汉族文化 汉族戏剧发展史简介

2016-05-25 11:26:37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元、明、清三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代戏曲称为“元曲”,有杂剧与散曲之分。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中名曲及北方

元、明、清三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代戏曲称为“元曲”,有杂剧与散曲之分。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中名曲及北方民间流行乐曲。其中,单个乐曲称小令,若干同一宫调七声音阶北曲的单体乐曲依一定的逻辑连成组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称为套数。南方戏曲独称为“南戏”,戏曲由五声音阶的南曲构成。元代中期以后,杂剧戏曲南移,南北戏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戏曲套数。

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传奇》音乐有《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其名声显著在明朝,其形成之始则在宋、元两朝。

北方有《秦腔》,起于陕西,以枣树梆子为板,因称为《椰子腔》,音乐高亢激越。又有《西秦腔》,起于甘肃,音乐苍凉深沉,后演变为《西皮调》。《西秦腔》与陕西民间音乐结合,分别形成《西路梆子》和《东路梆子》。《东路梆子》传到山西,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山西梆子》,在河南形成《河南梆子》,在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又有《弦索调》,是用三弦或琵琶伴奏的一种歌唱的曲调,明初起于中州。传到江南,发展为太仓、苏州、嘉定三派。

清初,有《二簧腔》,起于江西,传到安徽、湖北、广西。又称为《湖广调》,或说因湖北黄冈、黄陂得名“二黄”,《西皮调》与《二簧腔》结合,形成《皮黄腔》,是徽剧与汉剧的戏曲音乐基础。1870年,《皮黄腔》进入北京,形成《京剧》。此后,以昆腔、高腔、梆子、皮黄、弦索等五大声腔系统为基础,结合各地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一些剧种音乐。如《昆剧》、《徽剧》、《汉剧》、《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粤剧》、《川剧》、《闽剧》、《滇剧》、《湘剧》、《赣剧》等剧种。

说唱音乐以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最引人注目。弹词用弹弦乐器琵琶、三弦伴奏,以《苏州弹词》为代表。清中叶,苏州弹词依曲调风格不同而分为陈调、俞调、马调。著名艺人有陶贞怀、丘心如、陈瑞生、梁德绳、王周士、陈遇乾、俞秀生、马如飞、陆士珍、姚似璋、赵湘舟、王石泉等。《鼓词》由演员,另有三弦、琵琶、四胡等弦乐器伴奏。《鼓词》又称为《大鼓》,以冀中《西河大鼓》、《沧州木板大鼓》最早。著名艺人有郝老凤、王小玉、马三峰等。

从1984年以后,新的地方剧种不断涌现,如《评剧》、《越剧》、《楚剧》、《淮剧》、《粤剧》、《潮剧》、《锡剧》、《琼剧》、《扬剧》、《甬剧》、《黄梅戏》、《泗州戏》、《云南花灯》、《湖剧》、《杭剧》、《芗剧》(《歌仔戏》)、《薄剧》、《苏剧》等。

直到1949年以后,新的地方剧种还在继续产生。如《黔剧》、《婺剧》、《唐剧》、《吉剧》、《龙江剧》等剧种,就是20世纪50年代才确立的,加上各地《秧歌戏》、《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道情戏》、《太平鼓戏》等,迄今,汉族剧种已发展到230多个。各剧种逐步形成了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如京剧《宇宙锋》、《贵妃醉酒》、《荒山泪》、《钗头凤》、《祭塔》、《萧何月下追韩信》、《借东风》等;评剧《杜十娘》;晋剧《打金枝》、《蝴蝶杯》;蒲剧《窦娥冤》;淮剧《兰桥会》;锡剧《珍珠塔》;扬剧《鸿雁传书》;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绍剧《芦花记》;黄梅戏《天仙配》;闽剧《紫玉钗》;蒲仙戏《琴挑》;梨园戏《陈三五娘》;歌仔戏《吕蒙正》;赣剧《珍珠记》;吕剧《井台会》;川剧《拷红》;豫剧《穆桂英挂帅》;楚剧《评雪辨踪》;粤剧《搜书院》;碗碗腔《店遇》等。

同时,各剧种的艺术家也编演或移植一些现代戏,如辛亥革命前后梅兰芳主演的京剧《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周信芳主演的京剧《宋教仁》等。

粤剧还根据外国小说改编成剧目《胡不归》,成为薛觉先的拿手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又有移植剧目如评剧《李香香》、《刘巧儿》,秦腔《血泪仇》,琼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吉剧《江姐》,龙江剧《李双双》,沪剧《芦荡火种》等。

近代以来蜚声艺坛的戏剧艺术家有梅兰芳、程砚秋(满族)、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马连良、裘盛戎、叶盛兰、成兆才、白玉霜、丁果仙、施银花、袁雪芬、张德成、贾培之、天籁、周慕莲、韩世昌、吴天保、白驹荣、马师曾、薛觉先等等。

与“劳工神圣”的时代口号相应,民间器乐受到广泛注意。其种类如陕西鼓乐、北京寺院音乐、冀中管乐(吹歌会)、山西八大套、山东琴曲、东北太平鼓、辽南彭吹、江南丝竹、江苏十番鼓、十番锣鼓、浙东锣鼓、广东音乐、广东汉乐(客家音乐)、潮州音乐、福建南曲、闽西十音、海南音乐、江西三星鼓、福州十番、湖南十样景锣彭、衡阳鼓乐、长沙响房、云南洞经音乐等。

流传至今的传统乐曲最著名的如琴曲《耕歌》、《幽兰》、《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笛曲《冀南小开门》、《鹧鸪飞》、《小放牛》,双管曲《江河水》,管子曲《放驴》、《麦穗黄》、《采茶》,唢呐曲《百鸟朝凤》,琵琶曲《月儿高》、《夕阳箫鼓》、《十面埋伏》,筝曲《汉宫秋月》、《出水莲》,板胡曲《大起板》,二胡曲《中花六板》、《花欢乐》,唢呐锣鼓曲《淘金令》,丝竹曲《行街》、《四合》、《老六板》,十番鼓《满庭芳》,十番锣鼓《万花灯》、《虎啸龙吟》、《香袋》,福建南曲《八骏马》,广东音乐《雨打巴焦》,民间吹打曲《龙头龙尾》等,共约数百曲。汉族民乐中,最为普遍的是城乡各地自娱性质的闹年锣鼓,须按一定的锣鼓点子(即《锣鼓经》)敲打,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显示了汉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某一方面的特色。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