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中医养生 > 正文

脑梗和脑血栓表现症状有什么区别?

2017-05-13 09:19:1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虽然都是属于脑血管疾病,但是变现症状各异,治疗方法也

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虽然都是属于脑血管疾病,但是变现症状各异,治疗方法也不同,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脑梗塞

1.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是脑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脑梗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2.病因:脑梗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3.主要因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4.临床症状:脑梗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5.治疗:

本病应注意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1)急性期

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链激酶、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肝素、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2)恢复期

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

脑血栓

1.脑血栓(脑血栓形成):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2.发病原因: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

3.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为常见的病因,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

4.临床表现: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

患者表现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大多数病人神志清楚,头痛、呕吐者较少见,但若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塞时,病情较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5.治疗:脑血栓形成应根据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变化,按不同时间分期来确定治疗方针、分期治疗。维持气道通畅,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等整体治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扩血管治疗等其他治疗。进行早期康复功能锻炼。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