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疾病预防 > 正文

足内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2017-06-15 13:20:4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足内翻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类婴儿疾病,在婴儿的一旦发育不良就可能会出现足内翻的症状。我们可以通过临床的表现及时的关注孩子出现的问题

足内翻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类婴儿疾病,在婴儿的一旦发育不良就可能会出现足内翻的症状。我们可以通过临床的表现及时的关注孩子出现的问题,小孩子的身体支架具有可塑性,这时候如果出现了不良的症状,很可能会对以后的身体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妈妈们一定要多加注意。

临床表现

1、出生后即出现单侧或双侧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关节跖屈位,内翻、内收畸形。

2、患儿学行走时,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渐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3、X线摄片,患足正侧位:出生后,X线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时可见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现,而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

4、根据三条线估计畸形:

1)在正位片上测定跟距角,若小于30°,表明足部无内翻;

2)测量第一跖骨纵轴和距骨纵轴所交叉的角,正常为0°—20°;

3)X线侧位片测量距骨纵轴和跟骨跖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于30°,则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于15°,第一跖骨与距骨纵轴交叉所成的角大于15°,表明距舟关节半脱位(Simon15°定律)。

5诊断依据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跖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内翻跖屈,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行走时跖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和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5.X线摄片:距骨与第一跖骨纵轴线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跖面和距骨纵轴线夹角小于30°。

6治疗原则

1.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治疗,效果愈好。治疗方法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而不同。

2.手法矫正法:一般适宜6个月以内或较轻型者。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愈好。由医师教会母亲或带领患儿,先矫正足前部内收,再矫正距骨下关节内翻,然后矫正踝关节的跖屈。手法应轻柔,以免损伤骨骺。每种矫正位置保持10秒钟,每次10—15分钟。每日运算元次,一般主张喂奶前进行。

3.石膏管形外固定矫正:适应于3月—1岁每2—3月更换一次。

4.手术治疗,适用于6个月以上,手法无法矫正者。术式按年龄而异。

(1)足内后侧软组织松解术,适用于6个月至6岁患儿。

(2)足外侧柱缩短术,适应于畸形严重3岁以上患儿,在足内侧、后侧软组织松解术同时,行跟骰关节骰骨或跟骨楔形切除,或行跟骨外侧楔形截骨术。

(3)三关节融合术,适应于12岁以上畸形严重之患者。

在生活中一旦发现了小孩子出现了足内翻,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在检查的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矫正治疗是非常关键的,这时候对于小孩子的骨头进行引导性修复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以后进行治疗会大大增加治疗的难度。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