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疾病预防 > 正文

灶性肠上皮化生与胃癌之间有何关系

2017-06-14 13:42:22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很多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后,往往病理活检报告有“慢性炎症伴有肠上皮化生”或“灶性肠上皮化生”或“区域性肠上皮化生”,上网查资料查看时,

很多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后,往往病理活检报告有“慢性炎症伴有肠上皮化生”或“灶性肠上皮化生”或“区域性肠上皮化生”,上网查资料查看时,常常会得到这样的答复:灶性肠上皮化生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听者焦虑万分,如临大敌,好像癌症就要来临,无疑于宣判“无期徒刑”。到处求医问药,多次重复检查,精神焦虑紧张,莫名恐惧害怕。

一、那么到底什么是灶性肠上皮化生呢?它与胃癌又是什么关系呢?

灶性肠上皮化生就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轻者仅有少数肠上皮细胞存在,重者可以见到肠绒毛形成。灶性肠上皮化生细胞主要由吸收细胞组成,其间夹杂有杯状细胞,底部可见潘氏细胞,其形态、粘液特性、酶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等方面均类似小肠或大肠,与胃型上皮明显不同。根据肠上皮化生分泌粘液的情况及其分泌粘液的性质,可以将灶性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种类型:

1.完全性小肠化生;

2.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3.完全性结肠化生;

4.不完全性结肠化生。

我们知道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并非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肠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早识别和治疗这些病变,不失为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胃癌前病变主要有两类,即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灶性肠上皮化生。

二、内镜下如何识别灶性肠上皮化生呢?

内镜下可以初步观察灶性肠上皮化生,其形态学特征主要由四个类型:

1.淡黄色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的2~3mm的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

2.瓷白色小结节型: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反光较正常胃粘膜强。

3.鱼鳞皮样外观: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如鱼鳞状,一般呈条状或弥漫性分布。

4.弥漫型:粘膜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内镜下表现为结节型或弥漫性;弥漫型主要有两种形态表现,一种为颗粒状弥漫不平,另一种胃散在米粒状。

瓷白色小结节具有不稳定性,可消失或向弥漫型转化。放大内镜诊断明显优于常规内镜。在淡黄色结节型灶性肠上皮化生与黄色瘤之间有一些类似,应作出鉴别。前者为轻度不规则,呈细颗粒状,或绒毛状,而黄色瘤也为淡黄色,但其表面及边界常较光滑,也较淡黄色结节型肠上皮化生略突出于粘膜表面,活检的准确性就极为重要了。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不同,则胃镜诊断的准确性也就不同,肠化程度越重,符合率越高,即中、重度肠化肉眼特异性改变较轻型突出,内镜诊断率及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也高。所以内镜检查需要仔细观察,认真识别,这样才可以准确活检,提高诊断率。

三、灶性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与分级是如何判定的?

不论大肠型化生或小肠型化生,都可将化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在400倍光镜下看3-5个视野,若肠化细胞占腺管1/3以下者为轻度(+),占1/3~2/3者为中度(++),肠化细胞占腺管2/3以上者为重度。

也有学者将肠化的面积分为0~3级:0级粘膜中不含有肠化病变;1级肠化占粘膜面积的30%;2级肠化的面积介于30%~70%之间;3级肠化的面积大于70%。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化程度也呈递增趋势。

四、灶性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如何呢?

多数研究认为,含有大量硫酸粘液的不完全型肠化与胃癌关系密切。对于产生硫酸粘液的不完全型肠化,又称为结肠型肠化,认为是向结肠型上皮化生的一类化生。多数研究认为结肠型肠化也就是说大肠型肠化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证据有:1.分化不成熟:这型肠化的组织结构与细胞形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去分化。2.在粘液组织化学性质方面,表现为柱状粘液细胞有大量硫酸粘液出现。3.在抗原性方面,表现为多种肿瘤相关抗原,生物学标准物的检出率增高。4.在细胞遗传性上表现为遗传物质DNA含量异常增加。以上证据均提示大肠型化生更具有胃癌相类似的生物学特征。

通过以上的介绍后,相信大家对灶性肠上皮化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如果发现了这一个症状的话,请大家不要着急,要去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后才能够判断出是否严重,并配合治疗。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