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肺结核的诊断和类赫氏反应是什么
有很多的疾病和肺结核症状特别的相似,所以有很多人,在进行疾病检查的时候,或者是会出现一些疾病症状以后,很多人特别的像肺结核的一些症状,所以就想了解一下疑似肺结核的诊断和类赫氏反应,为了你那了解更彻底,看看下面详细介绍。
我们见过有很多病友在开始都是疑似肺结核,医生也不能一锤定音徘徊在肺部炎症和肺结核之间,有的最后干脆就直接诊断性治疗上药了,诊断性治疗其实就是试验性用药了。
一般只要我们有呼吸道症状了:咳嗽咳痰带血,伴有发热,胸片显示肺部病变的时候,就会被怀疑患有肺结核或者其他肺部感染,尤其是查不出痰的时候(菌阴),就属于疑似肺结核患者了。这就需要医生靠着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鉴别诊断,常规的办法都是用药物抗炎2周左右,所使用的抗感染药物必须是对结核菌没有杀灭或抑菌作用的药物。治疗2~3 周时需对治疗的结果给予全面的评价,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明确的诊断。
抗炎2周后怎么判断是不是肺结核呢?主要还是根据症状体征、血化验数值、X线胸片与治疗前比较。
对疑似肺结核患者抗感染2周治疗后:
1.X 线胸片检查:与治疗前比较
(1)完全吸收:经抗感染治疗2~3 周肺部病灶完全吸收,提示抗感染治疗有效, 确定为肺部普通细菌感染。
(2)显著吸收:经抗感染治疗2~3 周肺部病灶吸收原病灶的1/2以上,提示抗感染治疗有效,提示基本确定为肺部感染。
(3)吸收:经抗感染治疗2~3 周肺部病灶吸收不足原病灶的1/2,提示抗感染治疗有效,提示肺部感染可能性较大。
(4)不变:经抗感染治疗2~3 周肺部病灶无吸收,提示抗感染治疗无效,肺部感染可能性不大,需要参照临床症状和体征,血象变化及PPD 结果予以判断,在可以完全排除肺部感染的情况下,则应考虑为肺结核。当不能排除肺部感染时,需提升抗感染药级别继续治疗1~2 周,病灶仍未能吸收则可进行肺结核诊断性治疗。
(5)增多:经抗感染治疗2~3 周肺部病灶增多,提示:① 目前的抗感染治疗无效, 需要参照临床症状和体征,血象变化及PPD 结果予以判断, 在可以完全排除肺部感染的情况下,则应行肺结核诊断治疗。② 当不能排除肺部感染时,需提高抗感染药的级别再继续治疗1~2 周。③ 存在其他病原体感染及其他肺部疾患的可能,需做相应的检测。
2.临床症状,体征的指标
(1)消失: 经抗感染治疗2~3 周、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提示患者为肺部细菌性感染(炎症)。
(2)好转: 经抗感染治疗2~3 周、临床症状和体征仍然存在,但程度上较治疗前减轻。
① 明显减轻:提示肺部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需继续抗感染治疗。
② 减轻:提示肺部感染或肺结核的可能性参半,需参照血象变化,PPD 结果及X 线胸片病灶的变化综合进行考虑,疑为肺部细菌性感染时需加强抗感染治疗,疑为肺结核时需经相应检查后,予以抗结核治疗。
(3)不变:经抗感染治疗2~3 周、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考虑为抗感染治疗无效。经参照血象, PPD 结果及X线胸片,在可以完全排除肺部感染及其他肺部疾患的情况下,应考虑肺结核。当不能排除肺部感染时,需更换抗感染药继续治疗。
(4)加重:经抗感染治疗2~3 周,临床症状和体征加重(治疗1 周后已提升抗感染药物级别) 为抗感染治疗无效。必须参照血象, PPD 结果及X 线胸片综合考虑做出判断。此时除应考虑肺结核病并做相应检查进行抗结核治疗外,尚需做其他相应的检查、以除外其他病原体(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感染及其他疾患,如肺部肿瘤。
3、血常规化验数值(主要是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的变化
(1)升高:经抗感染治疗2~3 周,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正常值的上限, 并较治疗前升高时,X线胸片显示病灶增多或无吸收迹象,提示:感染尚未控制或感染加重、需加强抗感染治疗。
(2)不变:经抗感染治疗2~3 周,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无变化。需参照临床症状和体征, X 线胸片病灶的变化以及PPD 结果进行考虑。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维持在正常范围,肺部病灶无吸收,特别是PPD皮试和抗结核抗体显示阳性时基本上可排除普通细菌感染、而应考虑为肺结核病。难以排除感染时,需提高抗感染药的级别再继续治疗1~2 周。
(3)降低:经抗感染治疗2~3 周,白细胞总数降低,中性粒细胞比值下降时,参照X 线胸片病灶显著吸收或一定程度的吸收,提示感染已被控制或减轻、基本可确定为细菌性感染、必要时还需继续抗感染治疗1~2 周。此后、如病灶仍不能完全消散,不能完全排除肺结核病的可能。
疑似肺结核的诊断和类赫氏反应,本文就做了详细的介绍,所以要判断自己是否得了肺结核,一定要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了解,通过诊断以后,才能确诊是否得了肺结核?所以要对以上内容了解后,可以通过有效的检查,确定是否自己得了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