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疾病预防 > 正文

肠套叠是什么? 防治方法有哪些?

2015-09-16 16:51:57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肠套叠是一种肠道内的疾病,它多发于婴幼儿身上,成年人也会患上这种病。诱发肠套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病毒感染、手术感染、肿瘤等因素。那么你知道肠套叠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肠套叠发病率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

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肠套叠是什么? 防治方法有哪些?

肠套叠是什么? 防治方法有哪些?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与机制

成年人肠套叠一般均有明显原因。多数在肠壁长有息肉、乳头状腺瘤或粘膜下脂肪瘤等。当蠕动波将肠壁肿块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内而形成肠套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

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一)发病原因

按肠套叠发生部位、有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将其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肿瘤、创伤及手术后和肠道的炎症性病变等。

1、肿瘤

肿瘤是成人肠套叠最常见的原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及癌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

这是因为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常会导致肠蠕动失常,而成为引起套叠的诱套点。

2、原发性

发生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显的器质性因素,占小儿肠套叠数的75%-90%,成人仅10%-15%为原发性。

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

此季节上呼吸道和淋巴结的病毒感染较多,可能致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或形成痉挛。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

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在生后数年内才逐渐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因系膜过长、松弛,致使回盲部游动过大,是该部位肠套叠发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3、创伤与手术

腹部创伤及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报道日渐增多,因腹部创伤行剖腹术586例中,21例发生术后肠梗阻,其中6例(28.6%)为肠套叠。

值得注意的是此6例原无小肠损伤,但多伴有休克和肝损伤。

肠套叠的预防与保健

1、应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

2、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3、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4、最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般血便。

5、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时,应想到是否有可能会得肠套叠。

食疗保健

1、黑豆醋冰饮

原料:黑豆700克、醋200克、蜂蜜30克、郁金100克、冰糖250克、水600克。

制作方法

①将黑豆粒,黑豆醋放入榨汁机内。

②加入蜂蜜,冰块及凉开水。

③打匀装杯即可。

本食疗主治肠套叠等疾病。

2、蜂蜜拌芦荟

原料:芦荟100克、白果(鲜)200克、蜂蜜400克、盐5克。

制作方法

①芦荟叶洗净,去皮,叶肉切成细片;

②银杏去皮,在水中煮熟,去薄皮,除水分,加入少许盐;

③芦荟、银杏装入瓶中,倒入一小杯蜂蜜,瓶口密封保存即成。

通过上文的介绍,你知道肠套叠到底是怎么引起的了吗?你知道患上肠套叠这种疾病应该怎么治疗了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俗话说病从口入,我们要从源头上杜绝肠套叠的发生。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