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 正文

健康养生 98岁老中医教你与医院绝交

2017-07-03 19:46:0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现在的人体质是越来越差,动不动就生病,动不动就会去医院,一去就是受罪,不但人受罪,钱也跟着遭殃,这是何乐而不为啊!其实,只要我们平

现在的人体质是越来越差,动不动就生病,动不动就会去医院,一去就是受罪,不但人受罪,钱也跟着遭殃,这是何乐而不为啊!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健康养生就会和医院说再见的,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老中医教我们的养生方法吧。

98岁老中医教你与医院绝交

1.除了喝酒外,少吃凉菜

在我国古代只要吃凉菜,肯定觉得是喝酒的时候吃的,因为不管是白酒还是黄酒都是温热的,这时候再吃一些凉菜的话,正好互补。不过,现在很多人把吃凉菜当做是习惯了,小编觉得这是不健康的行为,也不利于肠胃的健康。

2.绝对不吃苦瓜炒鸡蛋

中国人的确有爱吃鸡蛋的传统,早上煮鸡蛋,中午西红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苦瓜性寒,鸡蛋也是寒凉之物,这两者加在一起,非常严重,在我看来就是毒药,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吃。

3.早餐尊崇传统,白粥、油条或者煎鸡蛋

吃什么健康,很多人抨击油条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觉得食物没有“美恶”,关键在于适度,白粥、油条、小菜,是中国人的传统,吃着舒服。煮鸡蛋寒冷,我是不吃的,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我是吃煎鸡蛋的。

4.饮食有节

道家养生中有这样的说法,人在世短短数十载,吃的饭是有定数的,吃的早,吃的多,你就死的早,慢慢的吃,就活的时间就越长,所以请不要在暴饮暴食了吧。

5.现代人一大病症是不饥不饿

饥饿连在一起用多了,大家都分不清楚其本意了。其实两者有本质差别,“饥”是摄入食物量不足,就是肚子空了,而“饿”是主观感受,是想吃东西的欲望。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水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不饥不饿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肚子里面塞满食物,老是处于积食的状态。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

不饥而饿,则是现代肥胖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饱,但总是感觉饿。这个病机则在于心火过亢,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不满足感,以致出现食欲亢进。中医治疗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泄心的药物。

6.早晨不饿吃鸡蛋牛奶,那是毒药

很多人都问,早晨吃什么是最健康的呢,其实我觉得吃什么都不重要,关键就是你怎么吃,什么时候吃,这才是最重要的,不饿的时候就不要吃,就算饿了也要到吃饭的时候再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

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有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又要塞进去一堆牛奶鸡蛋,不就是毒药吗?早餐清洗肠胃可以喝碗五谷粉,是用五谷杂粮磨成细粉,方便冲泡。他们的各种配方都是遵循老中医认可的配方来的。多吃五谷杂粮有利每天肠胃运转,排便排毒,长喝可延年益寿。

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

7.大量喝水,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出现了所谓健康理念,一天八杯水,多喝水可以排毒,还可以冲刷大肠什么的。其实,这样喝水,非常伤肾,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憋不住尿。

喝水要小口,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现代人光图快,灌水牛饮,结果导致胃中存有大量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没有办法成为体液。

喝水的学问还在于不喝淡水,淡水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肠子过,体液无处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上苦味的茶叶,在吃西瓜时候加入微量盐,目的就是防止津液流失。

8.喝冻水、冻饮料,牲口不如

冷饮喝到胃里,就要靠胃的热气,把它温到36 .5℃跟人体一样的温度。日积月累,胃受不了,肺胃相连,肺也受不了。

有人喜欢吃饭之前先来杯冻饮料,那就完了,等你吃饭的时候,任你吃多少,任你吃到多撑,都会没感觉,时间长了,你就变得奇胖。一般人吃到七八分饱就差不多了,可是你不存一份儿吗?反正我是存了~

多晒太阳身体健康

新加坡国大医学研究生院近日对外公布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国老人普遍缺少维生素d,带来诸多健康隐患。人体约90%的维生素d来自晒太阳时自身皮肤合成,可以说,无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小孩都应该多晒太阳,好好享用阳光这剂“天然补药”。

晒得太少缺维生素d

2012年,新加坡国大医学研究生院针对中国山东莱州、河南夏邑、湖北钟祥等8个地区的2004名平均年龄为84.9岁的老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参与研究的老人血液内维生素d平均含量只有43.1纳摩尔/升,低于50纳摩尔/升的推荐值,比欧美老人低很多。

除了老人,其他人群也存在维生素d缺乏。一项针对我国700余名四川汉族和藏族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高达81%和90%。在全球,约有14%的人口面临维生素d不足问题,其中以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口为主。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所需绝大部分维生素d来自晒太阳,少部分来自食物。可以说,维生素d缺乏与晒太阳少有很大关系。人体皮肤下含有一种固醇类物质,只有经过阳光照射才能转变成维生素d3,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中国人晒得不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以白为美,“一白遮百丑”的爱美观念根深蒂固,生怕被晒黑,见着阳光就打伞、戴遮阳帽;二是缺乏健康知识,很多人不知道晒太阳的重要性,还有些人即使晒了,也由于捂得太严实,皮肤裸露太少,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晒得太少影响健康

晒得太少已为国人健康带来不少隐患。缺乏维生素d带来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是骨质疏松高发。数据显示,我国约9000万人受骨质疏松症影响,已是世界上骨质疏松患者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6%,老年骨折患者超过30%与骨质疏松有关。

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骨质疏松。全国各大体检中心发现,大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由于不爱晒太阳,也不运动,早早地被骨质疏松这种“老年病”缠上。

多晒太阳有很多健康益处。现代医学认为,除了能强健骨骼,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外,还能杀死多种病毒、细菌,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血管健康;带来好心情,缓解抑郁。从传统医学角度讲,晒太阳也叫“采日精”,对身体有“三补”,补骨头、补阳气、补正气,可增强免疫力,抵御“外邪”入侵,帮助身体战胜疾病。

晒太阳也是“技术活”

晒太阳堪称不花钱的养生妙招,但也是件“技术活”,因为晒不够达不到效果,晒过头又可能出问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原则。

时间:成人每天半小时以上。春季、秋季、冬季的阳光不像夏天般强烈,上午10点―下午4点适合晒太阳,而夏季时晒太阳最好避开酷热的正午时段,以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为宜,防止晒伤。成年人每天日晒时间以30分钟-1小时为宜,婴幼儿和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日晒时间可适当缩短至15―30分钟。

地点:走到户外。研究表明,隔着玻璃晒太阳,紫外线透过率不足,不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起不到实际作用。因此,晒太阳最好到绿化较好、空气清新的户外环境。遇上恶劣天气,可在家里靠近玻璃的地方晒太阳,虽然效果打了折扣,但还是比不晒强。

穿戴:戴墨镜,别戴帽。阳光强烈时,紫外线直接射入眼睛,会对眼睛造成一定伤害,特别是患有白内障的老人,因此老人晒太阳时为了防刺眼最好戴墨镜。但不要戴帽子,否则遮挡阳光,没有意义。秋冬季节气温较低时,必须做好保暖。

动作:配合动作效果更好。晒太阳时,头部、双腿、背部是重点,也可做些动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面朝东方,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掌心朝向太阳,手指微微收拢,想象着温暖的阳光洒满全身,配合深呼吸,觉得累时放下双臂,重复该动作晒15分钟后,搓热双手,暖暖脸部,再散散步。

禁忌:体弱的人别暴晒。晒太阳也要讲究度,体质虚弱的人千万别晒太长时间,如果感觉不舒服应马上回屋,以免虚脱。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也要适可而止。晒太阳的健康功效并非一蹴而就,一次暴晒太久可能引发中暑或日光性皮炎。

提醒:晒太阳的同时要兼顾饮食。水产品、奶制品、蛋类、蘑菇等食物都富含维生素d,但国人吃得很少,最好适当多吃一些。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但需要定期监测血液中含量,以防过量。如果过量服用可导致恶心、呕吐、烦躁等不适。

结语:要想少去医院,少生病,平时就要多注意,不要吃的太饱,一些饮食禁忌也需要了解,同时,没事的话多晒晒太阳。晒太阳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那些不喜欢晒太阳的人就比较容易生病。但是,我们晒太阳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是需要清楚的。

全球公认18个延寿秘诀

延年益寿是每个人的梦想。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总结各国最新研究,刊登出延年益寿的18个秘密。

1.保护DNA。会随着人体衰老而缩短的端粒(染色体末端)越短,人就越容易生病。合理饮食和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可提高一种加长端粒的酶的水平,保护端粒。

2.做事认真。一项为期 80 年的研究发现,做事认真负责的人不仅注重细节有毅力,而且更善于保健,人际关系更牢靠,事业更成功。

3.结交朋友。澳大利亚最新研究发现,交友有益长寿。与朋友较少的人相比,老年“交际花”10 年内死亡率更低。

4.选择朋友。多项研究发现,肥胖具有社交传染性,如果朋友有人肥胖,那么你的肥胖几率会增加57%。所以,最好选择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做朋友。

5.彻底戒烟。英国一项为期50 年的研究发现,30岁时戒烟可增寿10 年;40岁、50岁和60岁时戒烟,可分别增寿9年、6年和3年。

6.午后小睡。午睡有益长寿。一项涉及2.4万参试者的研究发现,经常午睡可使心脏病死亡危险降低37%。

7.地中海饮食。一项对涉及50万人的50项研究的统合分析发现,以水果、蔬菜、全谷食物、橄榄油和鱼等为主的地中海饮食可显着降低新陈代谢综合征危险。

8.饭吃八分饱。研究发现,日本冲绳岛居民长寿秘籍与其多蔬菜低热量饮食习惯有关。他们遵循“饭吃八分饱”的原则。

9.结婚。多项研究表明,结婚者比独身者更长寿。这与结婚带来更多的社交和经济支持不无关系。

10.减肥。减肥可降低糖尿病、心脏病等致命疾病风险。多摄入膳食纤维和经常锻炼可有效减肚腩。

11.经常运动。经常运动可降低心脏病、中风、糖尿病、某些癌症和抑郁症危险。建议每周中等强度运动2.5小时。

12.适度饮酒。适度饮酒有益长寿。美国心脏协会建议,男女每日饮酒量最好分别不超过1杯和1-2杯。从不喝酒的人最好别饮酒。

13.丰富的精神生活。一项以65岁以上老人为对象的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精神生活丰富的老人,其关键免疫蛋白水平更高,死亡率更低。

14.宽容大度。长期生气会降低肺脏功能,增加心脏病、中风等疾病危险。而宽容可减少焦虑、降低血压、使呼吸更顺畅。

15.注意安全。车祸是美国第5大死亡原因。系安全带等安全措施,可以使车祸死亡率或重伤率降低 50%。

16.保证睡眠。足够的高质量睡眠可降低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和情绪紊乱症危险,病后痊愈更快。相反,每晚睡眠不足 5 小时则会大大增加早亡危险。

17.善于解压。研究发现,解压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可预防心脏病。瑜伽、打坐都是不错的解压方法。

18.生活有目标。日本一项为期13 年的研究发现,目标较为明确的人其中风和心脏病等疾病死亡率更低。

揭秘长寿5大定律

研究表明,基因、生活方式、性格特征和很少生病吃药 等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长寿与否。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能解释普通人长寿75%—80%的原因,而基因解释了其余部分。

百岁老人已经成为美国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一个小团体。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统计,目前大约有7万名美国人已经跨过了难以逾越的百岁门槛,预计这个数字到2050年会增加到60万。

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人比同年代出生的人多活跃几十年呢?据《美国新闻网》网站报道,针对这7万名百岁人群的分析研究显示:基因、生活方式、性格特征和很少生病吃药 等因素决定了他们长寿。

研究者揭示了能让人们寿命达到3位数的一些先天方面的规律。

1。女性有明显的优势。百岁老人中有85%的人是女性。

2.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出生也会决定他的寿命长短。与在春季出生的婴儿相比,在秋季出生的婴儿活到百岁的可能性会稍微增高。研究者推测了人们在生命早期阶段所接触到的环境因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孕妇在冬季摄取的营养元素不是很全面,接触到的阳光较少,人体内合成的维生素D也就较少,这些因素给春季出生的婴儿健康带来了一些长期的不利影响。

3.拥有一个长寿家庭。波士顿大学医学副教授托马斯·波尔斯研究发现,百岁老人中有一半的人其直系亲属或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是高龄老人。

除了先天和基因方面,研究者提醒百岁老人千万不能放弃已经养成的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这些老人能够长寿的确有基因在起作用,但认为能活到百岁完全是靠基因也是一种误区。

1.不吸烟

夏威夷地区的一位长寿学家布拉德利·威尔考克斯,他是世界上为期时间最长的百岁人群调查项目的医学部门主任。他的研究团队发现:不吸烟 会让活到百岁的可能性增加7倍。

2.保持苗条的身材。减少肥胖意味着各种慢性病风险的降低。

3.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有利于保持心态的健康 。

对百岁老人的研究还带来了一个利好消息,即高龄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百岁老人中有43%的人活到80岁时还没生过什么大病。

波尔斯总结道:“并不是活得岁数越大就越病怏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老人越是高寿,他们反而越健康 。”

长寿食物养生健康排行榜

说到长寿,几乎每年都有人更新长寿食物“排行榜”,如果让你给最常见、最便宜的抗衰老食物打分,相信蔬菜、水果、谷物、红茶……一定都榜上有名。不过换个角度看,“怎么吃”有时比“吃什么”更重要。近日,美国MSN网站刊文指出,只要雷打不动地坚持以下10个饮食习惯,就能帮你找到那把长寿钥匙。

复合维生素饭后吃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于康表示,生活中吃得精细,会损失大量B族维生素;蔬菜过度浸泡,会泡掉大量水溶性维生素;食品放置时间过长,或油煎、烘烤等烹饪方式都可能减少维生素含量。这时,补充复合维生素就像上了一道“保险”,而且最好饭后吃。叶酸、维生素B、C等水溶性维生素如果饭前空腹吃,很快通过胃进入小肠被吸收,还没完全被人体利用就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必须溶于脂肪类食物中才能被吸收,如空腹服用,大部分都不能被吸收。

生吃洋葱防心脏病

很多人吃菜时会小心翼翼地把洋葱挑出来,这就大错特错了。美国哈佛医学院心脏科教授克多·格尔威治博士指出,洋葱含有大量保护心脏的类黄酮,每天生吃半个,或喝等量的洋葱汁,可增加心脏病人约30%的“好胆固醇”。尤其在吃烤肉这样不怎么健康的食物时,里面的洋葱就像你的“救命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营养部二部主任孙孟里指出,洋葱对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病人确实有好处,而且生吃、凉拌效果最佳

凉菜的汁用来蘸着吃

很多人去饭店都喜欢点盘大拌菜或蔬果沙拉,觉得这样能补充维生素。其实,这些菜中的酱汁反而会给原本健康的菜带来不少热量。最好把调好的酱汁放在一个小碗里,用切好的菜蘸着吃,这样,你需要的酱汁只是原来的1/6。

冷水洗肉,热水洗菜

许多人洗肉前,喜欢拿热水泡上一会儿。殊不知,用温水或热水洗肉,不但容易变质、腐败,做出来的肉口感也会受影响。最重要的是,会加速肉中蛋白质、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的流失。与之相反,洗各类果蔬时用温水更好。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何洪巨指出,温水比凉水更容易去除果蔬表面的农药残留。

说到长寿,几乎每年都有人更新长寿食物“排行榜”,如果让你给最常见、最便宜的抗衰老食物打分,相信蔬菜、水果、谷物、红茶……一定都榜上有名。相比浅色水果,深色水果里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剂、维生素、硒、铁、钙、锌等物质,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功效。

深色水果抗衰老

买水果时拿不定主意,就选深色的那种。相比浅色水果,深色水果里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剂、维生素、硒、铁、钙、锌等物质,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功效。

想长寿必知的20个吃饭秘密

天津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付金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宋新等几位专家,一起总结出20条健康饮食的"金标准"。专家指出,这20条中若能达到12条,就算得上达标;若在5条以下,需引起注意,及时纠正。

1.吃饭时挺直腰背。人们吃饭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很容易含胸驼背。殊不知,这会使食道和胃部受压,影响消化。此外,在矮桌前吃饭、坐在沙发上以及蹲着吃饭,都会造成腹部受压,影响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可引发胃病、影响心肺功能。正确的进餐姿势是:挺直腰背,让胃部不受任何压迫。

2.特别饿时喝点粥。人在极度饥饿时食欲特别强,看到什么都想吃。其实,此刻胃肠消化功能已经受损,如果大吃大喝很容易造成食滞。特别饿时,应少量进一些半流食,如粥、面或米线,然后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尤其注意,特别饿时别进食牛奶、豆浆、酸奶和白薯,可能引起消化问题。

3.两餐间隔4—6小时。两餐间隔太长或太短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太短,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影响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大约是4—5小时,因此,两餐间隔4—6小时比较合适。

4.先吃爱吃的食物。桌上的菜,肯定有你偏爱的和不喜欢的,此时该先吃哪个?专家提示,先吃自己喜爱的食物,这会让你在情绪上获得满足。愉快的心情能较快地产生饱胀感,避免吃得太多。

5.饭后别马上用脑。饭后,体内的血液会集中流向消化器官,大脑相对缺血。此时用脑会引起精神紧张、记忆力下降等问题,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因此,一定要在饭后休息半小时以上再进入工作状态。听听音乐、散散步都是不错的选择。

6.吃饭时不谈扫兴的事。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说话会使咀嚼食物的次数减少、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影响消化功能。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则指出,就餐时谈讨论复杂或令人扫兴的问题,会影响人的食欲和消化,可以谈论一些简单愉快的话题。

7.早饭吃热的。清晨,人体内的神经及血管都还处于收缩状态,此时如果吃冰冷的食品,可能使消化系统发生痉挛。中医认为,早餐应该吃热食,保护胃气。建议早餐选择热稀饭、热麦片、热豆浆等,再配上包子、面包等干主食。

8.饭后半小时再喝茶。饭后不宜立即饮茶,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同时,茶中的单宁酸和食物中的蛋白质混合后会产生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给胃增加负担。饭后半小时再喝茶,能促进消化吸收,起到杀菌消毒和护齿的作用。

9.晚上别吃冷饮。晚上7点后,人体体液代谢下降,此时吃凉的食物,尤其是冷饮,不易消除疲劳还会影响睡眠。

10.饭后甜点要少吃。正餐已获得了足够的糖分,如果再吃甜点,人体会吸收多余的葡萄糖、淀粉。吃过油腻的东西后尤其不要吃甜点。

11.多吃深色蔬菜。深色蔬菜是指深绿色、红色、紫红色的蔬菜。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应该吃一斤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到一半以上,其维生素C含量比浅色的高一倍。举例来说,深紫色茄子与浅绿色茄子,紫色洋葱与白色洋葱,紫甘蓝与卷心菜,紫薯与红薯、白薯,前者的营养价值都显着高于后者。

12.动、植物油混着吃。光吃植物油会促使体内过氧化物增加,加快人衰老,还会影响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增加乳腺癌、结肠癌发病率。而动物油含有对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脂蛋白等。专家提醒,用1份动物油、2份植物油制成混合油,可以取长补短。

13.吃饭环境要安静。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显示,随着噪声增大,受试者感受食物甜味和咸味的敏感度降低。研究还表明,嘈杂的就餐环境会使人的味觉变迟钝。专家建议吃饭时不要选择环境嘈杂的餐馆,有轻柔音乐做背景可以让人吃得更香。

14.别一个人吃饭。单独进餐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且饮食单调,会造成营养失衡。和同事、家人一起吃饭,心情舒畅,胃液的分泌也相对旺盛,可使食物尽快地消化和吸收。此外多人一起吃饭,食品种类也多,每种吃一点容易达到营养平衡。

15.骨头汤加点醋。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含钙丰富的食品有牛奶、鸡蛋、骨汤、鱼虾、黄豆等。胃肠道的酸度不足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烹调食物时适当放些醋,可使食物中的钙转化成容易被吸收的醋酸钙。

16.每天吃一次纤维食品。人体摄取了多余的脂肪和蛋白质,与大肠杆菌作用,会变成有害的腐败物。纤维质可把它们包围并排泄掉。因此,每天最好吃一点粗纤维食物,如燕麦、糙米、薏米、红薯、玉米等。

17.多嚼硬的食物。根据年龄不同,可适当补充一些硬的食物,如水果、甘蔗、生黄瓜等。这是因为较硬的食物要费劲去嚼,当咀嚼的次数增多或频率加快时,大脑的血流量明显增多,活化了大脑皮层,起到防止大脑老化和预防老年痴呆症的作用。

18.细嚼慢咽。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专家建议,每吃一口饭就放下筷子,集中注意力在嘴巴的咀嚼上,每一口都要细细地咀嚼30次以上。

19.少吃盐。新版美国饮食指南建议,每人每日所摄入的食盐量应减少至2300毫克(约一茶匙)以内。而那些年龄超过51岁以及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每日所摄入食盐量应减少至1500毫克以内。

20.调味品别滥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研究显示,桂皮、小茴香等天然调味品中都或多或少含有黄樟素,它可引起肝癌。多吃不仅会口干、咽喉痛、精神不振,还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和胃胀气。因此,在烹制食物时不要过度使用。

10类人最长寿

我们都是西游记里的妖精,争着抢着要吃唐僧肉,求永生。哈,佛祖说,生死轮回,永生不必啊,活的长久一点还是可以的。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据大公网综合报道,数项国内外研究表明,有十类人最有可能长命百岁…

1.身材矮者

美国科学家认为,人类存在一个最适宜生存的高度,这个高度是:男子165—168厘米,女子159—162厘米。

2.稍胖者

美国科学家在调查600万人的体重与寿命关系时发现,稍胖的人体能、抗病力均比瘦人强,因而寿命长。

3.秃顶者

男子因雄性激素分泌旺盛,多精力充沛,平均寿命长。

4.耳长者

耳朵长者多高寿,这可能与中医讲的体内肾气旺盛有关。

5.腰细者

活过70岁的腰细者占总人数的95%,且很少患心血管疾病。

6.头胎者

我国的数据表明,一、二胎者寿命最长,在90岁高龄组中,第一、二胎出生的占60.6%,在100岁组中则占77.3%。

7.居住环境中多植物者

物质生活条件相同,常年忙碌于绿叶红花中的花匠,比长居住在花木稀少、空气污浊的闹市的人平均多活7年。

8.多梦者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存在影响睡眠的物质——催眠肽。多梦者因催眠肽少而更易长寿。

9.B型血者

B型血者多温和平静,从容大度,不过分争强好胜。在长寿人群中,B型血的人占83%。

10.血压略高者

芬兰医生发现,80岁以上的寿星,其血压多在160/90 毫米汞柱左右,存活率远比血压只有120/70毫米汞柱的人高。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