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 正文

压力大却恐惧闲适生活 “压力成瘾”困扰上班族

2017-07-01 10:20:58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让不少职场中人像个高速转动的马达,总是停不下来:超时工作,睡眠不足,三餐无时,压力巨大,没有休闲……然而,有不少

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让不少职场中人像个高速转动的马达,总是停不下来:超时工作,睡眠不足,三餐无时,压力巨大,没有休闲……然而,有不少人一方面大叫自己压力太大,另一方面又恐惧闲适的生活,每天都努力地把自己“累趴下”,出现“压力成瘾”倾向。

顾名思义,压力成瘾就是对工作压力上瘾。正如酒精依赖者对酒精的沉迷和依恋一样,压力成瘾者对工作压力也达到了一种痴迷、狂热的程度。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与充满热情地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沉溺行为”往往将生命的热情提前燃尽,全然没有幸福快乐的感受。

高强度工作之下衍生新“症”——

过劳背后,压力成瘾

重塑内心的“自我形象”

如今,在白领中流行一个词:“过劳模”,指那些长时间超时工作的人,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在京、沪等四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七成白领已成为“过劳模”。

但是,很多“过劳模”在感到好累的同时,又会为日程表没排“满”而焦虑,就算不加班也总是在考虑工作的事情。

在完成一个大单之后,温迪享受着上班以来难得的清闲时光。每天在办公室坐坐,喝喝咖啡就是她这几天工作的全部内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却轻松不起来,总觉得不踏实。“尽快回到工作中是我现在唯一的念头。”她说。

除了温迪之外,还有很多人享受不了他们的清闲时间。尤其是在几个法定的节假日,短暂的假期让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心里觉得空落落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但是闲下来却是折磨中的折磨。这样的情况,是典型的“压力成瘾”症状,即对工作压力产生了严重的依赖,脱离工作环境就寻找不到自身的价值。

蓝枫认为,造成“过劳模”的压力不是个体的压力,而是群体的大范围的压力。如果你不加班,也许旁边加班的同事明天就会取代你。而老板如果不让员工加班,也许明天就会有另外一个企业取代他的企业。尤其是在社会环境不能充分保障休息权利时,这种群体性的压力更是无孔不入。

但为什么这种群体性的压力会在某部分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甚至出现成瘾现象?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外界大环境对人的影响能占到60%,心理调节对于个人的影响只占到40%,但这40%能改变你的状态。

张西超认为,预防或缓解“压力成瘾”,第一步是从认知层面入手,要“敢于”意识到自己是否已经对工作压力产生了严重的依赖,脱离工作环境就寻找不到自身的价值;第二步就是重塑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形象”,寻找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第三步,帮助自己实现丰富、成熟的自我形象,学会与人建立情感联系,多花一些时间与亲人、朋友相聚,并能享受这种乐趣;第四步就是要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你会发现,工作压力并不是你唯一的“激情”。除此之外,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也会有助你重新认识自我。

分清应受与不应受之压力

压力成瘾是“变态”解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西超认为,与激情工作不同的是,压力成瘾者即使在工作中取得再高的成就,也很难从中获得乐趣,相反,他们经常感受不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想方设法为自己维持一个高压力状态,并非出于对工作的热爱,而往往是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认同,从而造成强烈的危机感。让自己处于忙碌状态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个体在面对强大压力时自我纾解的一种方式。

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蓝枫说,这种方式也许很有效,但是完全称不上健康。用这种方式来纾解自己情绪的人最初可能会处于兴奋期,觉得工作是自己的全部,生活也很有劲头。慢慢就可能会出现疲劳,开始怀疑自己,表现出明显的对抗性。

专家还指出,缓解压力成瘾的最好办法是清醒地分析自己的人生定位、性格特征、职业方向,由此分析出哪些压力是应当承受的,哪些是不应当承受的,慢慢调整心态。“并非承受过多压力才是证明自己能力的体现。当你感觉到压力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压力从何而来,才会缘何而去,找到化解压力的办法。”

蓝枫则表示,目前大部分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都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和休息的关系,“放假的时候不能进入放假的状态,还是惦记着工作;当假期快结束时又很恐惧工作。”所以,在假期的时候忘掉工作,安安静静享受属于自己的假期是压力成瘾者走出心理阴影的第一步。

此外,在工作中也要学会“忘记”,不要将别人在工作上的责备衍生成个人的情绪。不少人在承受工作压力的同时,情绪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对抗性。这时候很容易将身边的同事甚至上司看成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反应上也会有过激的表现。“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和别人的评价,随时准备忘记来自工作上的指责,尤其是在回到日常的生活中来的时候。”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