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出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道与血管间形成异常通道(瘘管或病理性通道)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典型临床症状为右上腹剧烈腹痛、黄疸和消化道出血,即Quincke三联征。那么,胆道出血有哪些症状?胆道出血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
1、胆道出血有哪些症状
2、胆道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3、如何预防胆道出血
胆道出血有哪些症状
1、疼痛
肝内血肿增大牵拉Glisson包膜,引起右上腹或中上腹钝痛,并可向右肩部及背部放射。胆道大出血时,胆道内压力突然升高,或胆道内有凝血块,可引起胆管梗阻或括约肌痉挛而发生剧烈的胆绞痛。
2、胃肠道出血
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继而发生胃肠道出血。出血量大时,既有呕血又有便血;有的病例呕血中带有胆管枝状血块。出血量较小者,可仅有便血。长期的大便隐性出血,可引起明显的贫血。胃肠出血时,由于胆道内压力下降,疼痛症状可以缓解。
胆道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1、医源性胆道出血
经皮肝穿刺活检
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它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其中胆道出血约占并发症的3%。
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及经皮肝胆道引流术
是诊断和治疗胆道梗阻的有效方法,均为有创的诊治手段。其中,经皮肝胆道引流术并发胆道出血的概率为2%~10%。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或经皮肝胆道引流术,特别是需要放置引流管时,应避免穿刺肝门区的大胆管,因为较大的胆管往往伴行大血管,损伤概率更高,更易造成胆道大出血。
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中,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道出血相对多见。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开腹胆囊切除术更易并发胆道出血,因为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除机械胆道损伤外,另对胆道有热损伤、电凝的热损伤是假性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钳闭钛夹时损伤血管,或钛夹放置位置不当也是造成术后胆道出血的因素。
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出血少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由血管和胆道系统结构改变、潜在的肝脏疾病(急性或慢性肝衰竭)、潜在的全身性疾病、肝移植类型、胆道吻合方法、血管异常(胆管-动脉瘘,肝动脉创伤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引起。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是目前诊断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方法,作为侵入性的诊疗技术,其可以导致胆道出血的发生。ERCP术后胆道出血发生率为1.13%~2.0%。
2、非医源性胆道出血
胆石症
胆结石可引起黏膜损伤,但出血量一般较少,症状不明显,可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当然,胆石症也可以导致较大量的出血,结石长期嵌顿卡压导致局部胆管壁形成溃疡,继而穿破临近血管,引起胆管-血管瘘,从而导致胆道出血。
肝胆道感染
感染是非医源性胆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其病理生理基础是胆道炎症致胆道高压、胆管黏膜糜烂、溃疡形成,并腐蚀管壁和周围血管而致出血,另外,炎症也可以使伴行动脉形成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破裂时导致出血发生。除急性炎症外,慢性炎症(如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也可导致胆道出血。肝脓肿波及邻近血管和胆道时也可致胆道出血。
肝胆道肿瘤
肝癌、胆囊癌、胆管癌、胰腺癌和肝转移癌等均能导致胆道出血,过去较少见,但随着肝胆道肿瘤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肿瘤所致的出血也呈上升趋势。其机制为肿瘤无序生长侵蚀其周围血管致出血,其出血速度一般不快,但易引起慢性贫血。另外,用于破坏肿瘤组织的射频消融术也可使正常组织损伤。因此,胆道出血是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之一。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或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发生胆道出血的概率比正常人高。有报道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自发性胆道出血,提示抗凝治疗是胆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即使经过治疗或纠正,也是胆道出血的易发人群。
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导致胆道出血罕见,其中,肝动脉瘤为主。也有报道血管发育不良、动静脉畸形致胆道出血。
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可能与血管炎引起的血管损伤有关,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如何预防胆道出血
1、时刻保持足够的警惕性
慢性肝病患者要了解和掌握目前自己的肝病状态,比如有无肝硬化,有无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等。患者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劝告与指导,避免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切忌侥幸心理。
2、合理休息,不可过劳
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脏功能缺失,已不能满足全负荷工作的需要。因此,应注意休息,做到力所能及、劳逸结合。提倡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不适合做快跑、急走等剧烈的活动。
3、情绪轻松,不要紧张
科学证实,不良情绪同样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禁忌饮酒,合理用药。避免接触和进食对肝脏有损害的毒性物质,如酒、某些药物及化学品等。阿司匹林应谨慎使用,以免诱发消化道黏膜出血。
4、软化饮食,禁忌粗糙
进食粗糙的食物有可能划破食道或胃底曲张的静脉而引起出血。饮食要注意少食多餐,不过饱。进食最好细嚼慢咽。食物以稀软易消化、富含营养及少渣为宜。患者还应禁辛辣、油煎食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