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已过,白露将临。昼夜温差加大,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这种天气的变化,让人心情舒畅的同时,也给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有统计数据显示,脑中风在秋季的发病率占全年发病率的70%,不可不防。
暑去秋来 中风多发
陈昌雨主任指出,秋季寒暖又常反复,寒而复暖,暖后又寒,使患者不胜防。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变细,容易引起心脑供血不足;秋季干燥,会消耗大量水分,如果日常补水不足,会导致血液黏稠,流通不畅,使血管堵塞。秋季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如不及早防护,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中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柳叶刀》有文章指出:近几年中国人的十大死因中,排名前三的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中风已经成为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中风,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此病。而且,中风后的患者约75%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重残占40%!中风因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后遗症多的特点,给患者本人和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不幸。
法于阴阳 重在收敛
《上古天真论》里的岐伯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说,首先要“法于阴阳”,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再加上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养,才能长命百岁。这里明确指出了“法于阴阳”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陈昌雨主任认为,现代人之所以疾病多发,就是不懂得“法于阴阳”,不知道收敛。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外界诱惑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的健康就很容易出问题。夏天阳气最为旺盛,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生生不息。而到了秋季就当以收敛为主。如果不能顺应四时的变化,还在延续夏季那种心神外向、狂放不羁、肆意宣泄的状态,就违背了秋季“收敛”的自然规律。阳气就会受损,人体精气就要耗散,情志就不能平和,血压和血糖就会波动不稳,脑血管意外也就渐渐多了起来!
精神内守 从容平和
之于秋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季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人要有意识的顺应气候的变化来收敛阳气,帮助五脏尽快进入收养状态。使人体由兴奋、宣发逐渐转向内收、平静。精神内守,不使意志外驰;不急不躁,保持平静恬淡;意志安定,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这就是《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秋季“养收之道”。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情志与血压有密切关系。人的心情越是平和,血压就越平稳;人的心情越是激动,血压就越波动。临床上经常看到患者因为暴怒而引发中风和心梗的例子。《生气通天论》就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中医临症要览》就说:气逆血升,轻则为眩晕,重则为中风。可见,情志与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饮食起居 顺时而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的饮食起居有其独特之处。饮食和起居都应顺应秋季气候变化而变化。
秋天肺气当旺,其味属辛,五行属金,而肝属木,其味属酸,因金能克木,故秋天肝气弱。当秋之时,饮食方面应减辛增酸,少吃主发散的辛辣之物,多吃主收敛的酸的食品,比如芝麻、梨、藕、苹果、银耳、百合、柿子、蜂蜜等润燥养肺的食物。多喝一些补益类的粥品,粥内可加补黑米、杏仁、山药、红枣、桂圆。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内的水分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造成阴液不足,阴液不足就会导致风阳上升,从而使痰火闭塞,引发中风。所以,秋季要适量多补充水分,不要做过量的体育运动,保持运动不出大汗,使气不外泄,有利于血压的调控和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同时,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对于有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来说,要避免房事太过,更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适量活动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对血压和血糖的调节,对人体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