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文件要求,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倡导全民会健身、爱健身,8月3日,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指导、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技术支持,人民网·人民健康建设推出的“人民爱健身”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在圆桌论坛环节,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中心主任、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厉彦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创伤外科主任、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周敬滨,国家乒乓球队原运动员、教练员郭焱,深圳精准健康食物科技有限公司(WonderLab)首席产品研发专家贾丹,中食安泓(广东)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祥泓,围绕“科学减重与科学健身”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梅主持论坛。
“体重问题主要是身体摄入与消耗之间的关系问题。”针对减重话题,厉彦虎强调关注“食动平衡”,摄入多消耗少,身体储备增加,加体重随之增加,反之亦然。对于如何评估考察“食”与“动”之间的平衡?厉彦虎认为要关注三方面:一是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和人的年龄、性别、身高、心肺功能等因素相关;二是身体基数,包括体脂率、体重、水分、肥胖指数等;三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厉彦虎表示,减重不是单纯让体重下降,而是通过合理的评估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食动平衡”。
从“动”的角度出发,周敬滨提醒科学健身、循序渐进。“体重对运动损伤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他表示,大体重在运动过程中会增加对人体关节、软骨、肌肉和肌腱的负荷,过量则易造成损伤。要做到科学减重、科学健身,首先要采取因人而异的原则,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健身方案;其次要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运动损伤。“减重的目的在于健康,不能盲目追求减重而对身体造成损伤。”周敬滨说。
“健身带来的心情愉悦也很重要。”郭焱认为,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才能更好地坚持和掌握技巧,在享受过程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今天练了半小时,感觉到了心情愉悦,达到了效果就可以了,照本宣科或者忽视自身具体状态,会给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郭焱谈到,应当把健身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掌握科学的健身规律,以达到身体和心理的舒适。
黄祥泓提出,借助大数据能更好地帮助群众科学健身、科学减重。“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大数据和物联网智能技术相融合,能够让我们的减重和健身更加高效和科学。”他介绍,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物联网充分搜集用户健康数据,可以更精准地为用户提供身体状态评估,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个性化的减重、健身、饮食方案,及时推送用户所需信息,能让科学指导变得更可及和便捷。
“这个过程中服务方可以在后台聚集科研单位、医院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服务。”黄祥泓表示,随着后台积累的数据越多,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也会越来越精确,让大数据在服务健康管理中良性循环。
从“食”的角度出发,贾丹阐述了“限制能量,平衡膳食”对科学减重的重要意义。“迷信低热量饮食其实是减重的误区。”贾丹表示,盲目降低日常热量摄入会造成过大的热量差,虽然能在早期快速降低体重,但同时也会流失肌肉,提升压力激素水平,增加继续减重的难度。
她还认为,控制合理的热量差之外,充足的营养吸收对减重而言同样重要。“减重过程中,人体处于分解状态,充足的营养能更好地对抗肌肉流失,保证良好的基础代谢,并维持长期的减重效果。”贾丹说。
“减重目的在于减去多余脂肪,增强体魄。”王梅认为,减重不能一味追求小体重,而应该追求既不过胖也不过瘦的健康体重。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健身尤为重要,但应根据自身运动水平与体质量力而行。
在王梅看来,运动和减重都应该适量,第二天感觉疲劳时就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健身计划,合适的运动方式才能保证在减轻体重的同时真正增强体质。
王梅还强调,倡导科学减重、健康减重,健身和饮食要同时兼顾,做到增肌减脂。“‘管住嘴,迈开腿’其实就是一种‘食动平衡’。”人体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变化,保持这个平衡尤为关键,这就需要拥有知识和平台的各方共同行动起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更科学健康的减重指导。
(责编:董童、李源)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