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刚教授是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医学部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同时还是Mayo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副主任,还担任着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等多份国际知名医学刊物审稿人。多年的消化病临床诊疗和研究引发了孙教授对于消化道病变与肠胃微生态的变化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问:目前已证实,胃肠微生态失衡与多种疾病相关,想请教一下您胃肠微生态失调是否在胃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近期我和我的团队开展了基于胃粘膜相关菌群筛选潜在的可用于诊断的胃微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我们项目组基于对区分胃不同病理类型贡献最大的前100个OTUs,构建了随机森林模型,为建立可用于预测萎缩和肠化的胃微生物预测标志物奠定了基础。
我们研究发现,胃癌形成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的胃内菌群结构特征存在差异。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胃内的确存在菌群失调;口腔细菌群落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胃上皮内瘤变时胃内菌群功能即开始发生变化……诸多证据表明,真菌与胃癌具有相关性,胃癌患者伴发胃内真菌感染较普遍,有关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和作用机制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
问:幽门螺杆菌(Hp)是胃肠微生态中重要的细菌,定植于胃内,可以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型胃癌等疾病。您和团队在Hp对胃内其他菌群的影响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答:我们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胃内Hp及其与胃内其他菌群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对胃癌、慢性胃炎、胃炎伴肠化、胃上皮内瘤变和健康人均进行Hp临床检测,发现部分患者临床检测结果阴性,但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基本所有研究对象的胃黏膜样本中均可检测到Hp基因序列,其中胃癌患者胃内Hp平均相对丰度是最高的。根据相对丰度分组后发现Hp对胃内菌群结构影响不大,但Hp多伴随着胃内菌群结构多样性的降低,与胃部疾病胃内菌群失调关系密切。各胃内疾病状态下Hp感染与否对胃内菌群多样性等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还开展了消化性溃疡及根除Hp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将更进一步探索不同用药对人肠道菌群长期改变的作用影响。
在Hp根除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上,消化学界仍存在争议。孙刚教授团队的研究在探索优化幽门螺杆菌(Hp)诱发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型胃癌等疾病的治疗方案上具有积极意义。未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胃部疾病治疗中的微生态机制将会被进一步明确。对参与其中的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孙刚教授表示:“每次与同行精英们的交流让我都受益匪浅,希望借助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这个宝贵的交流学习平台获得更多启发,在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中取得进一步进展,争取为消化病的诊疗多做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